齐地《尚书》文化内涵与双创发展路径探究
日期:08-13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历史文献汇编,也是儒家五经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大部分,从文体上又可分为典、谟、誓、命、诰等类别。书中的“政德”观念,为后世“仁政”“为政以德”等治国理念与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淄博高青县唐坊镇是古千乘文化的发祥地,是欧阳八博士故里,欧阳氏先后八代、二百余年在此传习《尚书》学,因此《尚书》文化在齐文化这一地域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推动齐地《尚书》双创发展,深耕《尚书》文化内涵底蕴,对于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齐地《尚书》文化的内涵蕴理
“欧阳传尚书,八世出博士”,在《尚书》学的传承与发展史上,千乘欧阳氏家族作出了极大的历史贡献,从亲传伏生之学的欧阳生开始,到第八世欧阳歙传《尚书》经学,欧阳氏八代、二百余年均致力于传习《尚书》学,并逐步衍生出欧阳《尚书》学派,在我国古代儒学发展历程中具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享有《尚书》学八世博士之美誉,也正因此,齐地《尚书》文化具有极为丰厚的内涵蕴理。
一是政德思想与协和包容观念的发展。陈庄西周遗址祭坛与青铜器铭文(如“丰般尊彝”)印证了《尚书》“敬天”思想在祭祀仪式中的实践,而黄河水患治理史(见清代《高苑县志》)则体现“保民”理念向民生领域的延伸。同时,《尧典》“克明俊德”倡导的德治观,通过稷下学宫“礼法并举”思想影响高青,催生明清乡约组织以《尚书》“九德”教化乡民,青城镇的清代德政碑即为最好实证。
高青地处齐、鲁文化交汇带,陈庄遗址出土商式纹饰周礼器,印证《尧典》“协和万邦”的多元包容性。黄河渡口商贸传统进一步推动文化融合,形成“和羹调鼎”(《说命下》)式的调和智慧,使《洪范》“彝伦攸叙”的秩序观转化为地方治理的协同机制。
二是《尚书》文化与齐文化的交融互鉴。《禹贡》青州“厥贡盐絺”记载直接关联高青古代盐业与纺织业,管仲“官山海”政策吸纳《尚书》资源国有化思想,强化经济务实性。《盘庚》“有条不紊”的改革方法论,也为齐国量制变革提供了借鉴支撑,体现出典籍与地域变革的互证。
战国学者也对《尚书》内容与思想进行了不同阐释。荀子引《吕刑》“维齐非齐”论证了社会分工,提出了将差异平等观转化为社会分工的理论,孟子以《泰誓》“天听自我民听”深化民本论,在一定程度上为齐国“恤民厚生”政策的提出提供了理论支撑,《尧典》“钦若昊天”与齐文化“参天地化育”结合,更塑造了高青“敬畏黄河而不屈从”的精神,清代《高青河防志》所载“筑坝导流,膏壤复生”更是人文能动性的生动体现。
二、齐地《尚书》文化的双创发展路径探究
在新时代背景下,推动齐地《尚书》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既是赓续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赋能地方、服务当下的现实需求。应当立足实际,为齐地《尚书》文化的双创发展提供可靠的实践进路。
一是实现齐地《尚书》文化价值的现代转化。一方面,可结合数字技术构建虚拟展陈与互动平台,以高青县《尚书》文化传承中心为枢轴,稽考故籍,融通虚实,构建“数字尚书”云平台。整合千乘城遗址、欧阳八博士故里等资源,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还原《尚书》内容场景,打造线上体验空间。另一方面,可尝试进行文创IP开发。以《尚书》名篇《洪范》“九畴”思想为核心,设计系列文创产品,例如“洪范九畴”书法卷轴、政德教育主题盲盒,并结合高青黑牛、温泉等地域特色,开发创新设计产品。此外,可进一步对政德教育基地进行改造升级。依托唐坊政德教育基地,创造性开发“《尚书》与现代治理”系列课程,结合倪宽“缓刑罚、重农桑”的历史案例,为干部培训提供传统智慧支撑。
二是结合地域特色构建可持续机制。首先要做好政策保障与资金支持,可参照《高青县支持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设立《尚书》文化保护传承专项基金,重点支持数字化展陈、文创开发、人才培训等领域。其次要做好人才培育与学术支撑。可开展实施尚书文化传承人计划,选拔青年骨干参与省内外各大高校的实践基地项目,培养解说员、非遗传承人等专业队伍。再次要构建基层参与的传播体系。如建立并推广“乡村儒学讲堂”,结合《尚书》德治思想开展家风建设、矛盾调解等实践,形成“政府引导—学者指导—村民参与”模式。最后要打造全媒体传播矩阵。与各类融媒体平台开展合作,打造新闻文化专栏,并尝试制作《尚书》文化短视频或微短剧,在抖音等视频平台推广,提升《尚书》文化的融媒体影响力。
结 语
综而观之,齐地《尚书》文化,其内涵特质集中体现为以“敬天保民”与“协和包容”为核心理念的政德思想体系,以及典籍义理同齐地经济实践、政治制度深度互构所形成的独特文化价值。立足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在要求,对齐地《尚书》文化的深度开掘与当代活化,不仅是对区域文化根脉的赓续与价值重构,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化传承提供了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地域性样本。
本文系2025年度青少年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大学生学术课题“传统文化传播路径研究——以弘扬淄博《尚书》文化为例”(项目编号:25BSH636)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