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构建“语态共融”:“Z世代”青年价值观引领的传播策略转型与路径探析

日期:08-13
字号:
版面:第T04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作为“互联网原住民”,“Z世代”(1995—2010年出生)约占我国青年群体的60%。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数字信息技术的迭代更新,这一群体的价值观形成与网络空间深度交织,呈现出认知碎片化、表达圈层化、价值个性化等特征。在传统价值观引领实践中,“教材式说教”“宏大叙事灌输”等模式与“Z世代”“玩梗式互动、沉浸式体验”的需求存在显著张力。因此,构建“语态共融”的传播模式,既是打破代际对话壁垒的关键,更是践行“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的实践路径。

一、传统传播模式的现实困境

目前,“Z世代”价值观引领的低效性问题,其根源在于传统传播模式与青年群体需求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具体表现在三个维度上的阻滞:第一,话语体系存在语言隔阂。长期以来,主流价值传播依赖于教材语言和官方话语,侧重概念化阐释与理论化表达。而“Z世代”青年活跃于B站、小红书等平台,在亚文化圈层中逐渐形成具有群体辨识度的独特表达范式。这种“学术翻译”未完成向青年语态的转化,导致主流价值在传递中陷入被动输出。第二,传播逻辑存在互动断层。“Z世代”作为“参与式文化”原住民,希望通过弹幕评论、话题共创等方式,在价值传递中获得存在感与认可。然而,传统价值传播仍然停留在单向传递和浅层互动,难以回应“Z世代”“情感共鸣先于价值认同”的认知特点,最终沦为“单向灌输”。第三,价值认同存在场景割裂。“Z世代”既关注个体体验,又渴望获得群体的价值认同;既对宏大叙事保持敏感,又需要在微观场景中获得价值共鸣。但在传统传播实践中,主流价值的宏大阐释与青年具象化的生活体验脱节,导致价值观传递难以“入脑入心”,甚至引发说教式逆反。

二、“语态共融”的理论内涵

“语态共融”指的是主流价值传播与“Z世代”话语体系双向融合的过程,建立一种既能保留主流价值的核心观念,又能适应“Z世代”语言习惯和接受方式的价值传播模式。其本质是以主流价值观引领青年话语,以青年语态传递主流价值,而非简单迎合青年趣味。“语态共融”的理论根基在于对青年主体性的尊重。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里的掌握,需要以“群众语言”为中介。“Z世代”的话语并非无意义的玩梗,而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对主流价值的隐性表达,这些话语中隐含着青年对公平、效率、自我实现的真实诉求。主流价值引领需用心倾听,这样才能实现价值认同与情感共鸣的双向奔赴。

三、“语态共融”的实践路径

价值观引领的关键在于融入,核心在共鸣。家庭作为价值观浸润的第一课堂、学校作为系统培育的主阵地、社会作为实践淬炼的大课堂,三者需以“语态共融”为纽带,推动主流价值从家庭日常、课堂说教的理论浸润延伸到社会活动的实践淬炼,真正实现润物无声的引领效果。

(一)家庭:以“代际对话”厚植情感根基

家庭是“Z世代”价值观形成的初始场域,也是易被忽视的隐性课堂。“Z世代”与父母的关系已从权威服从转向平等对话,这为价值观的引领提供了契机。父母放下长辈姿态,从青年的兴趣点切入,通过不刻意和不贴标签的对话,让主流价值从大道理变成家常话。同时,家庭是价值观的实践单元,通过共同参与非遗体验、社区图书角等活动,主流价值不再是嘴上的道理,而是共同创造的记忆。当家庭故事与时代精神产生共鸣,青年会更深刻感知:主流价值是“我们家的传承”。

(二)学校:用“青年语态”激活价值共鸣

学校作为价值观引领的主阵地,需打破教材式说教的传统模式,要以“青年语态”为桥梁,将主流价值转化为青年的真认同。思政课教师要跳出单纯的理论传授,将主流价值内核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参与的学习体验。教学中从“Z世代”的语言逻辑与兴趣点切入设计课堂,让文化自信从理论概念转化为学生参与的文化表达。教学互动需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共创,鼓励学生自主提炼主流价值的内核,实现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践行使命的转变。

(三)社会:以“青年友好”构建实践场域

社会是价值观引领的实践场域,需要为青年创造价值表达有回响、实践有平台的环境,以青年需求为导向、青年语言为媒介、青年体验为核心,构建互动式、沉浸式、生活化的文化传播场域。博物馆、美术馆等文化机构可联动学校、社区,将“文物活化”“传统工艺体验”等活动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可以为青年参与“乡村振兴助农”“非遗传承推广”等社会实践提供支持。当社会构建起以“青年友好”为底色的实践场域,“Z世代”的价值表达便有了舞台,主流价值将深度融入青年的日常生活,实现与社会发展的同频共振。

结 语

构建“语态共融”的传播模式,正是价值观引领的教育理念升级。当主流价值接上“青年话语”的地气,当“Z世代”的“玩梗”成为价值传播的载体,价值观引领便从“硬灌输”转为“软融入”。唯有以“语态共融”架起代际对话的桥梁,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融入“Z世代”的精神世界,培育出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注入蓬勃向上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