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社区治理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如何创新治理机制、整合多方资源、激发居民参与活力,成为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关键课题。因此,本文提出了几点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措施,旨在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提供一定参考。
一、完善社区居委会制度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地方政府可凭借制定政策法规、提供专业培训等手段进行业务指导,居委会则在法律法规框架内自主开展社区治理工作,同时依法协助政府完成和居民利益相关的公共服务事项。另外,要建立“三张清单”制度来系统划分权责边界:其一,制定《社区居委会自治事项清单》,明确社区民主协商、邻里互助等核心自治职能;其二,出台《政府委托事项清单》,严格限定政府可依靠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居委会办理的行政事务范围;其三,编制《社区禁入事项清单》,杜绝职能部门随意向社区转嫁行政任务。
二、健全社区人才选用机制,吸引专业化人才参与基层治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社会需求的日益多元化,社区治理面临着更高的要求,要构建与工作强度相匹配的薪酬动态调整机制,把社区工作者的薪资水平提升至当地事业单位的标准,同时落实带薪年假、职业年金等福利保障,依靠设立岗位职级序列,打通普通社工的晋升通道。
可推行笔试、实务模拟以及群众评议相结合的三维选拔模式,着重考察矛盾调解、活动策划等实战能力,实施青年社工培优计划,与高校共同建设实习基地,定向培养社区管理专业人才,建立导师制帮带体系,由经验丰富的社区书记对新入职者进行为期半年的实务指导。
三、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共治积极性
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治理的核心主体,他们的参与程度对社区治理成效起着关键作用,社区需要充分尊重居民的主体地位,借助制度设计以及活动引导,激发居民的责任感与参与热情,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得以形成,社区要强化居民的主体意识,明确居民在公共事务里的责任和权利,借助居民议事会、民主协商会等形式,让居民在社区规划、环境整治、公共设施维护等事务方面拥有决策权,使居民切实成为社区治理的“主人翁”。
此外,社区要发挥引导功能,搭建便捷的参与平台,如线上意见征集、线下座谈会等,降低居民参与的门槛,保证不同年龄、职业的居民都可有效表达诉求。社区应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推动居民互动,提高社区凝聚力,定期组织邻里节、文化会演、亲子活动、志愿服务等,让居民在轻松愉悦的氛围里增进交流,建立信任,形成互帮互助的社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