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春刚 江苏省档案馆副馆长
重温江苏经济界的抗战历史,不仅是对先烈的缅怀,更是为了从中汲取奋进力量,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80多年前,江苏大地曾饱受战火摧残,但英勇的江苏人民从未屈服。经济界人士更是以实业救国、物资支援、秘密运输等多种方式,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民族企业家荣德生秘密资助新四军,到无锡工商界组织“抗敌后援会”,江苏经济界的爱国行动展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这段历史不仅是江苏的集体记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篇章。
江苏各级档案馆珍藏了大量抗战时期的账册、书信、照片等珍贵史料,它们真实记录了经济界人士的牺牲与智慧。例如,1942年苏州商会为前线募捐的清单、南通实业家掩护抗日志士的密函,都是历史最直接的见证。档案工作者深知“存史资政、育人惠民”的责任,将持续挖掘、整理、研究这些史料,让沉默的档案发声,为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提供坚实支撑。
过去一年,江苏各级档案部门在保护历史资料、推动档案数字化、加强档案利用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不仅完成了大量珍贵档案的数字化工作,还通过各种形式的展览和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档案、认识档案、利用档案。
抗战时期江苏经济界的实业救国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此次新闻行动通过媒体报道、口述历史等方式,将抗战记忆转化为鲜活的教育资源,具有深远意义。江苏省档案馆将全力配合,开放相关档案资源,协助还原历史细节。档案馆也期待与各界合作,开发更多档案文化产品,让抗战精神“看得见、听得懂、传得开”。
档案,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传承,更是未来的启迪。江苏省档案馆作为记录江苏乃至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重要窗口,承载着无数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化遗产。档案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些宝贵的历史财富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站在新征程上,抗战精神依然是中华民族攻坚克难的动力源泉。我们需要以史为鉴,将经济界实业报国的传统转化为新时代的创新实践,为江苏高质量发展注入红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