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江苏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迈向纵深

日期:08-12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经济报记者 蔡 逸 实习生 许若水

在人工智能技术日新月异的浪潮中,具身智能机器人——那些拥有“身体”、能感知并主动与物理世界交互的高科技产品,正加速走进现实生活。不久前,江苏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同时重磅发布了《江苏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十大典型应用场景》。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江苏展现出蓬勃的创新活力与深厚的产业基础,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落地应用正迈向纵深。

产品形态多样 功能各显神通

在江苏省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成立仪式暨产业创新发展对接会上,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形态各异、功能丰富的创新产品。在众多展品中,南京蔚蓝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明星产品——BabyAlpha人工智能四足机器人尤为引人注目。这些机器“小狗”不仅能完成整齐划一的舞蹈和倒立动作,更定位于家庭陪伴。该公司创始人兼CEO刘维超强调说:“我们的用户已将其视为家庭的一分子,而不仅仅是一个设备。”BabyAlpha凭借自然语言多模态交互与生动的情感表现,正成为城市生活中温暖的科技伙伴。

除了家庭伴侣,服务特殊人群的具身智能产品也在江苏诞生。来自哈工大苏州研究院的具身智能导盲犬,融合了多模态大模型和计算机视觉技术。它能精准探测环境,为视障人士提供室内外出行引导、一站式就医辅助、日常提醒等服务,甚至能进行主动场景讲解和知识问答,充当全天候的“智能眼睛”,并能实时接通人工支持。

哈工大苏州研究院还展示了其前沿的液压人形机器人。该机器人拥有轻量化骨骼和柔性关节,具备轻质、灵活、耐冲击等特性,展示了奔跑、开门、持械灭火等能力,未来目标指向消防员等职业。

产品形态的创新远不止于此。南京景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带来的列车智能巡检机器人,以其独特的圆柱形、多关节可转动的“灵蛇”形态亮相。它能在狭窄的列车股道(最窄690mm)内顺畅运行,具备高速作业能力(最快1.5m/s),并搭载新一代高精度图像检测算法(综合识别率超99%),能有效完成测温、漏气、漏油等多种关键检测任务。

应用场景广泛 产品加速落地

据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宋爱国介绍,近5年来,具身智能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全国范围内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已经达到200多家,实现了工业机器人和特种技术的普及,其中,江苏累计培育了100多家机器人领域的国家级科技型企业,作为经济大省在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上走在前列。当前,已经有许多机器人在各行各业投入使用。

在工业制造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正成为提升效率和保障安全的重要力量。以魔法原子机器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机器人为例,它们已在制造工厂中承担起识别搬运物料的任务。其端到端视觉占用栅格感知导航技术赋予360度超低盲区环境感知能力,可实现多机协同作业、精细抓放零件,甚至能进行产品质量检测、包装核对与系统录入等多任务操作。

面对危险环境,具身智能机器人更是展现出不可替代的价值。总部位于南京的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天创机器人)是该领域的先行者。这家致力于提高人类安全感的公司,长期深耕于困难、恶劣和危险环境下的作业解决方案。其推出的具身防爆人形机器人,获得了最高等级防爆认证,可广泛应用于高危场景,如化工炼化区、油气平台,执行侦察、抢险、排爆、消防任务;也可应用于精密/洁净场景,如电网、污水处理设施,进行设施巡检、设备运维;还可应用于复杂民用场景,如交通隧道、变电站、社区储能设施,执行巡逻、监测等任务。

未来前景广阔 面临多重挑战

江苏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潜力大、动力足、活力强。8月2日,2025长三角(昆山)具身智能产业发展暨开发者大会在昆山市举行。《昆山市推动具身智能产业创新发展的行动方案(2025—2027年)》发布,明确提出围绕AI服务器、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低空飞行器四大前沿领域,系统开展“十个一批产业行动”,打造新千亿级产业集群。《无锡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日前发布,目标为3年时间产业规模超300亿元、产业集群企业增至200家、打造不少于300个典型应用场景。南京市则确立,到2027年南京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位于全国前列,核心产业规模超100亿元。

尽管前景广阔,江苏乃至全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要真正实现规模化应用,仍需跨越一系列挑战。

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人工智能联合会理事会主席、南京大学副校长周志华提出,大模型技术是具身智能发展的关键突破口。他认为,构建一个更理想的世界模型,需要基于硬件物体的决策操作及其长期影响来进行选择。从技术角度来看,面临三大挑战:基础技术门槛高、理论建模难度大和实际应用推广困难。在复杂系统中,微小的误差可能会被放大上万倍,因此,这个领域的研究需要严谨的态度和持续的努力。

宋爱国教授也指出,人形机器人作业能力突出,但成本、技术与协作是规模化应用的主要瓶颈。尽管人形机器人被普遍认为拥有最强的作业能力潜力,尤其是在复杂非结构化环境中,但其大规模应用仍面临多重关键挑战。他提出,成本效益是首要难题。当前技术下,高昂成本与有限的实际回报形成对比。现有自动化方案在安全性和便利性上亦存在不足。移动性能同样受限,在医疗等特殊场景的适应性需优化。其次,人机资源配置的优化也是重要议题。如何合理分配人与机器人的角色和任务,以最大效率推动消费市场发展,亟须深入探索。此外,高效智能的人机协作是突破点。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提升协作流畅度和增强机器人对数据的处理能力至关重要。

江苏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正处在创新与应用融合发展的阶段。从形态多样的产品创新,到不断深化的场景落地,再到对核心瓶颈的清醒认知与攻关,江苏的实践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动力。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与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这些拥有“身体”的智能机器人将更深入地融入我们的生产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