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层农行贷款服务的挑战与创新路径
日期:08-08
○中国农业银行仪征市支行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郭 睿
在乡村振兴的壮阔蓝图中,农业银行基层网点如同深入“三农”肌体的毛细血管,其贷款服务的质效直接关系着金融“活水”能否精准灌溉田野乡间。伴随政策持续加码与乡村业态深刻变革,基层农行在信贷投放中既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亟待突破的重重挑战。
当前,农村地区普遍存在经营主体财务制度不规范、有效抵质押物匮乏、信用数据零散缺失等问题。部分基层网点仍依赖传统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等成熟但相对单一的产品线。对产业链风险、自然灾害风险、市场波动风险的预判和管理能力仍须加强。
笔者认为,破局之道主要在于创新赋能与服务深耕。
一是深化科技赋能,打破“信息孤岛”。积极对接农业农村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名录库、土地确权数据、农业补贴信息;深化与税务、市场监管等的政务数据共享;整合行内交易流水等数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构建更精准的涉农主体画像和信用评价模型。客户经理配备移动智能终端(PAD),实现田间地头现场信息采集、影像上传、初步风判和线上申请提交,大幅提升作业效率和客户体验。
二是推动产品创新,精准滴灌需求。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农业产业链核心企业及其上下游,开发专属信贷产品。在法律框架内,积极稳妥探索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活体畜禽、大型农机具、农业设施、温室大棚、保单、仓单等抵质押融资,盘活农村沉睡资产。优化贷款期限设置,提供更灵活的还款方式。
三是延伸服务触角,构建多元生态。巩固物理网点基础服务,大力发展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等线上渠道。优化“惠农通”服务点功能,使其成为信贷咨询、信息采集、还款服务的重要节点。主动对接地方乡村振兴部门、政策性担保机构、保险公司。积极运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地方风险补偿基金政策,推广“见贷即保”“见保即贷”模式,有效分散风险。探索“农业保险+信贷”联动机制,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信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