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学”张力为项目制育人实践赋能的有益探索
日期:08-08
□湘潭理工学院 薛瑞众 龙超男 吴盛涛
近年来,越来越多高校加入项目制教育教学改革行列,以适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时代要求。通过实战性育人项目,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转化应用,促进学生创新思维、专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跃升,还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相长,锤炼过硬的实战型教师队伍。然而,如何确保项目制实践既能彰显各二级学院固有特色,又能够充分发挥学工团队的一线优势,更好地服务学校办学目标,成为实践探索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湘潭理工学院文学与创意学院有力把握学院特色、学工风格、学校气派的“三学”张力,为学院项目制教育教学改革积极赋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把握学院特色,彰显办学实力
党建引领。根据学院学科建设情况和学生特点,文学与创意学院党总支凝练了“‘笔’学‘杆’超”党建品牌,围绕“笔”“学”“杆”“超”四个方面,开展党建品牌的全方位建设,有力引领学院项目制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为教育教学发展注入组织动能。2024年3月,“‘笔’学‘杆’超”党建品牌入选湘潭市两新工委“培育型红色党建品牌”、学校重点建设党建品牌,充分展现了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的有机活力。
实践赋能。以实践检验学生所学所会,借此赋能社会发展、乡村振兴。2023年11月,文学与创意学院师生到湘潭市岳塘区荷塘村开展了主题墙绘活动,为荷塘村墙绘面积150平方米,贯通主街道300多米;2024年暑假,该院社会实践团在南县华西村开展墙绘作业,绘制墙绘500平方米;今年3月至4月,该院“彩绘实战队”受邀到湘潭市雨湖区云塘街道万新社区开展主题墙绘活动,墙绘面积350平方米。长期、持续的系列实践受到媒体广泛关注,“学习强国”、湖南教育发布、“新湖南”客户端等多家媒体平台对实践事迹做了深度报道,擦亮了该院墙绘项目制实践品牌,彰显了学院办学实力。
以赛促创。比赛是挑战,更是成长、进步的契机。文学与创意学院学生在专业老师指导下,通过积极备战、参加专业赛事,展现了良好的专业素养。在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该院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优秀奖10项,以此为契机,获奖团队主要成员创办了设计公司,设计出的多款文创产品在线上线下广受欢迎。目前,已与多家单位开展业务合作并盈利,成为学校项目制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范例。
二、强化学工风格,彰显服务本领
抓好思政教育。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开展好包括项目制教育教学改革在内的各项工作的关键前提。作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学工队伍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用心用情做好学生服务,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把学生的思想凝聚到学校发展大局中来。文学与创意学院学工团队一方面不断提升思政教育水平、服务管理水平,做“24小时全天候的贴心服务团队”;另一方面切实把牢安全底线,加强班级管理,通过适度引导、及时跟进、有效指导,培养学生形成“三自教育”能力,让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成为项目制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推动力。
夯实团学建设。团学工作在学生工作中具有重要位置。文学与创意学院积极推动团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青春化,让团学工作立起来、活起来、动起来,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有效赋能;充分发挥团学组织优势,团结带领广大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为学院项目制教育教学改革注入青春力量。
注重目标导向。一方面,强化就业目标,文学与创意学院以一年2次及以上的专场招聘活动频率,为学院毕业生们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就业机会,把牢学生的就业思维和就业目标意识;另一方面,强化日常工作目标,在困难帮扶、主题班会覆盖、医保购买、心理健康摸排、赛事发动中,该院做到了“5个100%”,彰显了扎实的执行力和服务力,为项目制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植入强大底气。
三、聚力学校气派,彰显育人担当
深入践行办学理念。提升办学站位,聚焦重大部署。文学与创意学院坚定落实学校党政会议精神,持续深化学校CFAP创新人才培养理念,从品格力量、基础能力、专业能力、行动力四个方面,抓牢抓实五育并举、三全育人,全方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今年1月,该院在学校教育教学经验交流会期间,举行了全面、生动的成果展示,广受师生、家长好评。
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坚持围绕社会需要办学,瞄准助力湖南“4×4”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长株潭“一座城”建设,不仅是学校的办学基调,也是文学与创意学院的努力方向。该院多次组织教职工和学生赴省内外企业开展走访调研,持续推进立体化育人模式,聚力为区域经济发展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前,已与20余家有影响力的实力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基地,为产教融合纵深推进和项目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落地拓展了空间。
持续提振育人效能。百年大计,质量为本。近年来,文学与创意学院学生在全体教师的“托举”下,砥砺奋斗、追梦圆梦,取得丰硕成果,展现了育人效能的持续提振。2025年,60名学生考取湖南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在内的著名高校的硕士研究生;一批学生考取了公务员、军队文职、事业编制或到大型企业任职,实现了高质量就业;部分同学通过创办企业的途径书写人生抱负,勇担社会责任。先后有2名应届毕业生进入香港大学、香港都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一名在校生成为学校赴德国交流学习的首位学生。学院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全球化思维日趋彰显,综合素养愈发全面,项目制教育教学改革的动能愈加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