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日期:08-08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种极具革命性的创新发展动力,其蕴含着数字化和绿色化的发展特质,决定了生产力发展需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担和破坏,绿色发展是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助推生态治理现代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属性:厘清“新”与“质”的关系
新质生产力具有的独特生态内涵,首先体现在“新”与“质”具有丰富的生态意蕴,进一步彰显了新质生产力的生态属性,正是这种生态属性构成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态内涵之一。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起点在于“新”。新质生产力是对既往生产力在客观现实与发展基础上的跃升,新质生产力依据科技创新的同时,也注重将已有创新成果转换成现实的产业活动,从而实现“质”的能动飞跃。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质”是最终归属,只有将科技创新成果转换为新的质态,新质生产力才能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客观物质力量,是一种新型的高质量生产力。
另一方面,“质”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也是通过创新驱动来诠释发展的生态属性。创新不仅包括科技创新,更包含理论创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来看,“绿水青山”代表着自然生产力,蕴含着推动社会发展的潜在物质基础;而“金山银山”则象征着社会生产力,是通过劳动分工、协作管理等方式改造自然力所形成的物质成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物质力量。
二、新质生产力助推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意蕴
当前现代化进程,新质生产力必须清楚认识到技术进步和生态治理的相互联系,既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又要妥善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治理现代化。
首先是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在全球化和科技革命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变革前沿持续驱动转型并引领社会进步。新质生产力作为创新主导的绿色增长模式,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它不仅重构了生产方式与产业结构,还优化了生态环境,有力推动了绿色发展,从而契合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高效配置资源、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强化科技创新能力,最终旨在达成经济社会与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
其次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加速向绿色化、低碳化方向转型,实践表明,绿色生产力已成为支撑这一转型的关键力量,既能推动生态环境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又能助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相较于传统生产模式,新质生产力更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呼应全球绿色发展浪潮,引领经济社会迈向绿色低碳轨道,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注入持久动能,生动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当代价值。
最后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劲引擎。新质生产力兴起夯实了生态文明建设根基,依托科技创新协同驱动,推动生产模式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变,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持。新质生产力既通过革新生产方式提升资源效能、降低污染排放;又能激活新兴绿色产业、拓展可持续发展空间,持续赋能生态文明建设,深刻揭示了生产力发展服务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三、新质生产力推动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
高质量发展被视为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为进一步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国需要进一步实施一系列举措,以扎实行动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
首先,通过绿色技术革新提升生态价值。新质生产力通过绿色技术革新,成为提升生态价值的重要力量,这里的绿色技术革新在于协调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不断保护生态环境和减少污染来提升生态价值。科技创新在提升生态治理现代化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随着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技术进步不仅能显著强化生态系统管理能力,同时也能大幅提升资源配置与使用效率。
其次,通过生产要素重组推动经济结构升级。新质生产力是引领时代变革的关键驱动力,它的主要优势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模式向绿色生态转型。资源的优化布局能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数智化技术为代表的尖端科技的广泛应用,促使生产要素从传统制造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这一转变直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最后,通过生产技术变革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生产技术的根本性变革是推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引擎,它通过提升效率、优化结构、创新模式,在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实现生态修复与环境改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因此,坚定不移地推动生产技术的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途径,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
结 语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与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不断提升生产效率、驱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并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同发展。因此,将新质生产力理论与生态治理现代化深度融合,积极探索科技创新驱动与资源高效利用的多元路径,是有效应对当前生态危机的关键。我国应持续推进新质生产力与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深度融合,着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治理现代化实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