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文化自信视域下菏泽牡丹文化的建设和传承研究

日期:08-08
字号:
版面:第T07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摘要:菏泽牡丹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但对牡丹文化的研究和宣传不足,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突出,专业人才短缺等问题影响了菏泽牡丹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可通过挖掘牡丹文化的深层次价值,提升“菏泽牡丹”品牌的传播影响力,利用创新技术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优化牡丹文化产业结构,打造牡丹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等一系列策略,切实增强菏泽人民的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实现牡丹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文化自信;牡丹文化;文化建设;传播;研究策略

引 言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这种自信贯穿于国家发展的各个领域,无论是科技创新的推动,还是国家形象的塑造;无论是民族精神的凝聚,还是国际交流的促进,文化自信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菏泽牡丹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蕴含着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从自然花卉逐步演变为极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牡丹在菏泽这片土地上书写了壮丽的历史篇章,见证了菏泽的发展变迁。菏泽牡丹文化不仅深深融入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成为地域文化的显著标识,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崭露头角,成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者[2]。通过深度挖掘与大力弘扬菏泽牡丹文化,能够让人们更加深刻地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在全球化浪潮汹涌的当下,加强菏泽牡丹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助于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

一、文化自信与菏泽牡丹文化概述

(一)菏泽牡丹文化的发展历史

菏泽牡丹文化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牡丹从甘肃临夏出发,经长安、洛阳、开封等地辗转,最终在菏泽落地生根、繁衍兴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菏泽牡丹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秦汉时期,植物花卉纹样融入百姓生活,为牡丹文化发展奠定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纹样传入,推动牡丹纹样进一步发展;隋朝时,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成为园林艺术的重要元素;唐宋时期,牡丹纹样广泛应用于装饰品;明清时期,牡丹在工艺品中的形态更加成熟,融合西方纹样,装饰性更为浓厚[3]。随着时间推移,牡丹逐渐融入各类工艺制作,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的重要装饰品,其文化内涵也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成为吉祥富贵的象征。2011 年,“牡丹传说” 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一步彰显了菏泽牡丹文化的深厚底蕴[4]。

(二)菏泽牡丹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菏泽牡丹文化内涵丰富,牡丹不仅是美丽的花卉,更承载着诸多文化寓意。在文学艺术中,牡丹被写入诗词、编入小说戏曲、绘入画作,历代文人墨客留下大量赞美牡丹的佳作,赋予牡丹丰富文化意象。在民俗文化中,菏泽人的生活中处处体现出对牡丹的热爱,赏牡丹、种牡丹、品牡丹、唱牡丹、画牡丹、雕牡丹、绣牡丹等活动成为日常生活重要组成部分。与牡丹相关的音乐、书画、戏剧、剪纸、雕塑、服饰等,展现了牡丹文化在民间的深厚根基与广泛传播[5]。牡丹还被赋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等精神内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牡丹文化丰富了菏泽人民的精神生活,成为凝聚地方民众的精神纽带[6]。牡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当地培养了众多文化传承人和手工艺人,为当地就业和社会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二、菏泽牡丹文化建设与传承现状

(一)牡丹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牡丹文化产业是以牡丹为核心元素,涵盖种植、加工、旅游、艺术创作、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产业。在种植领域,菏泽拥有全国面积最大的牡丹种植基地,品种繁多、花色齐全。牡丹种植不仅满足本地市场需求,还大量销往国内外其他地区[7]。在文旅产业方面,以“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 等节会为依托,打造了多个牡丹主题旅游景区,如曹州牡丹园、曹州百花园等,吸引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游玩。牡丹加工产业则涵盖了牡丹籽油、牡丹花茶、牡丹化妆品等产品的生产,这些产品将牡丹的药用价值、食用价值与美容功效充分挖掘,满足了现代消费者对健康、天然产品的需求[8]。菏泽牡丹在品牌建设方面成绩斐然,“菏泽国际牡丹文化旅游节”已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节会品牌,“中国牡丹之都”的称号进一步提升了菏泽牡丹的品牌影响力。

(二)牡丹文化传承现状

菏泽人民对牡丹文化怀有深厚感情,谷雨时节赏牡丹、茶余饭后谈牡丹、闲暇之余写(画)牡丹已成为当地的风俗习惯。牡丹文化已融入菏泽市民的衣食住行,菏泽市区的地标建筑、城市公园、街头巷尾都充满着牡丹元素,如牡丹区、牡丹路、牡丹中学等[9]。这种广泛的民众参与度体现了菏泽人民对牡丹文化的高度认同感,也为牡丹文化的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群众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年轻一代对牡丹文化的了解和参与度有所下降,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年轻群体的文化教育和引导,提升他们对牡丹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成为牡丹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让文化资源借助设计手段进行现代化转换,融入时代精神,更好地滋养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借助牡丹文化培养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提升大众的幸福感。

三、菏泽牡丹文化建设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牡丹文化研究与宣传不足

菏泽作为牡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缺乏系统的、全面的、与牡丹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对于牡丹栽培技术、育种方法、病虫害防治技术以及牡丹文化的历史演变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10]。牡丹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薄弱,影响了对牡丹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和传承,也限制了牡丹文化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在牡丹文化宣传方面,虽然采用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等多种渠道,但宣传模式仍较为单一,缺乏创新。宣传手段也较为传统,缺乏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无法满足受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此外,在宣传过程中,对不同受众群体的差异化需求考虑不足,缺乏针对性的宣传策略,导致宣传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牡丹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突出

菏泽牡丹产业虽然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限制了菏泽牡丹产业的整体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目前,牡丹文旅产业和鲜花产业在整个牡丹产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牡丹的药用、食用等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在牡丹药用产业方面,虽然菏泽牡丹种植规模大,但缺乏知名中药品牌或中医药典等权威药学的认可,导致牡丹药用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市场份额较小。在牡丹食用产业方面,相关产品种类较少,开发力度不够,尚未形成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影响力[11]。在品牌建设方面,部分牡丹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监管,影响了品牌声誉。

(三)专业人才短缺

菏泽牡丹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在牡丹种植领域,缺乏掌握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导致牡丹种植效率和质量有待提高。在牡丹文化创意设计方面,具有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的专业设计人才不足,难以开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在牡丹文化传播领域,熟悉新媒体传播技术和文化传播规律的专业人才短缺,影响了牡丹文化的传播效果[12]。此外,在牡丹产业经营管理方面,缺乏懂市场、善管理的专业人才,制约了牡丹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和市场拓展。高校和职业院校中,与牡丹文化相关的专业设置较少,人才培养规模有限。在企业和社会层面,对牡丹文化人才的培训投入不足,缺乏系统、专业的培训课程和实践机会。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牡丹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无法得到有效补充,限制了产业的创新发展和升级转型[13]。

四、探索菏泽牡丹文化建设与传承策略

(一)讲好牡丹文化故事

深入挖掘牡丹文化中具有历史价值和现代人文价值的内涵,是讲好牡丹文化故事的关键。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梳理牡丹文化在菏泽地区的发展脉络,探寻其与当地人民生活、社会变迁的紧密联系,展现牡丹文化的历史厚重感。将不同地域的牡丹传说串联起来,将其融入牡丹瓷、汴绣等非遗技艺,让文化故事与匠心精神共鸣,构建牡丹文化宇宙[14]。同时,结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将牡丹文化与当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相结合,使牡丹文化更贴近百姓生活,具有新时代气息。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讲述方式,让牡丹文化走进人们的内心,增强人们对牡丹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做好牡丹文化研究

深入研究牡丹在中国数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梳理各朝代牡丹栽培技术、品种演变,结合考古发现、古籍文献,还原牡丹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地位,明确其作为“国花”候选的深厚历史底蕴。系统分析牡丹在绘画、诗词、戏曲、音乐、舞蹈等艺术领域的呈现形式。探索牡丹文化与现代产业的融合路径,分析牡丹在花卉种植、旅游开发、文创产品设计等领域的应用潜力[15]。探讨牡丹文创产品的设计创新,将牡丹文化元素融入生活用品、工艺品中,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赢。可以通过组织专业的研究团队,对牡丹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挖掘牡丹文化的深层次价值。

(三)提升“菏泽牡丹”的传播品牌

建立“菏泽牡丹”品牌是一项系统性工程,要整体进行规划设计,具体要以品牌传播的策略进行规划和发展,包括“菏泽牡丹”相关的标识体系设计、文案策略、形象IP设计;构建以菏泽牡丹为核心的品牌形象体系,以此梳理菏泽牡丹整体品牌在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增强当地人文化自信,提升整体传播力度。通过品牌形象设计、宣传推广,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建设,扶持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牡丹文化企业。支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设计创新提升产品品质,打造高端牡丹文化产品品牌;引导企业运用品牌故事、文化内涵增强消费者情感认同,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四)运用现代技术传播牡丹文化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牡丹文化宣传模式。在新媒体传播方面,加强短视频内容创作,注重挖掘牡丹文化背后的故事、精神内涵以及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制作具有深度、创意和情感共鸣的短视频作品。培养一批专业的短视频制作团队和网红达人,通过他们的影响力扩大牡丹文化传播范围。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牡丹文化体验场景,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牡丹文化的魅力。例如,利用无人机拍摄牡丹园的全景,让人们从空中视角领略牡丹花的壮美;通过智能机器人讲解牡丹文化知识,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服务,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生动化的展示,让牡丹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在传统媒体宣传方面,创新报道形式和内容,制作高质量的专题节目、纪录片等,深入解读牡丹文化内涵。加强与国内外媒体的合作,通过国际媒体平台传播菏泽牡丹文化,提升牡丹文化的国际知名度。牡丹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既要保存好牡丹的生态之美,同时要结合现代技术,更立体、更全面地展现牡丹的人文之美。

(五)优化牡丹文化产业结构

加强牡丹产业的统筹规划,优化产业结构。加大牡丹种植与加工技术研发投入,培育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牡丹新品种;引进先进加工设备与工艺,提高牡丹产品加工效率与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牡丹种植—产品加工—文化创意—旅游体验”全产业链,将牡丹元素融入各个领域,实现农业、工业、文化、旅游的协同发展。鼓励企业开展牡丹药用价值的研究与开发,积极与知名中药品牌、中医药典等权威机构合作,争取获得认可,提升牡丹药用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对牡丹食用产品的研发投入,开发多样化的牡丹食品,如牡丹茶、牡丹糕、牡丹籽油等,丰富牡丹产品种类,拓展市场空间。加强牡丹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促进牡丹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创新牡丹文化展示与传播方式。开发牡丹文化数字博物馆、线上虚拟展览,让用户沉浸式体验牡丹文化;运用电商直播、短视频等平台,拓宽牡丹产品销售渠道,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

(六)打造牡丹文化专业人才队伍

人才是牡丹文化建设和传承的根本,推动高校开设牡丹文化相关专业或课程,如牡丹栽培技术、牡丹文化史、牡丹文创设计等。联合农业院校、艺术院校、人文院校,整合植物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学科资源,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让学生参与牡丹种植实践、文化研究项目和文创产品开发,增强实践能力。针对在职人员和从业者,开展牡丹文化职业技能培训。例如,举办牡丹园艺师、牡丹文化讲解员、牡丹产品营销师等培训班,邀请行业专家授课,结合实际案例教学,帮助学员掌握实用技能。与行业协会合作,开发标准化培训课程和认证体系,提升从业者专业水平。

制定优惠政策,对高层次牡丹文化人才给予住房补贴、科研经费支持、子女入学便利等福利。设立专项人才引进基金,对在牡丹文化研究、产业发展等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奖励,提高人才吸引力。围绕牡丹文化重大项目,如大型牡丹主题文旅项目、牡丹文化研究课题等,吸引国内外优秀团队和专家参与。通过项目合作,引入先进理念和技术,同时为本地人才提供学习交流机会,提升人才队伍整体水平。可策划“世界牡丹文化旅游季” 大型项目,面向全球招标创意策划团队,要求融合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沉浸式牡丹文化体验馆,引入国际文旅运营团队参与景区管理,本地工作人员全程跟岗学习运营模式。同时,设立“牡丹文化国际研究基金”,每年资助跨学科研究课题,重点支持中外专家联合开展牡丹历史文献、非遗技艺、产业转化等研究,定期举办学术论坛,推动本地学者与国际团队合作发表成果。

结 语

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菏泽牡丹文化研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建设和传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挖掘牡丹文化的深层次价值,提升“菏泽牡丹”传播品牌,利用创新技术传播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优化牡丹文化产业结构,打造牡丹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等一系列策略,能够切实增强菏泽人民的文化自信,培养民族认同感、自豪感,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同时,也能够让菏泽牡丹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贡献力量。在未来的发展中,应持续关注菏泽牡丹文化的建设和传承,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让牡丹文化这颗璀璨的明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丁涛、李悦、刘颖《建党百年来“四个自信”的生成逻辑》[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22,22(01):23-30。

[2]贾先奎、樊建旺、刘涵《菏泽牡丹文化创意转化与当代呈现方式》[J],《文化产业》2024 ,24(23)?:162-165。

[3]曹水清《菏泽牡丹产业发展调研报告》[J],《机构与行政》2023,23(12):26-28。

[4]胡尊东、洪梅香《牡丹文化及其产业化的模式探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02):494-497?。

[5]陈国熙《菏泽牡丹产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农业工程》2021,11(12):141-144。

[6]王传印、史泉、刘安石《菏泽市油用牡丹产业化现状及其发展对策》[J],《华东森林经理》2017, 31(01):9-11。

[7]潘鲁生、王佳《牡丹文化的国际传播路径》[J],《济南大学学报》2023, 33(04):5-9。

[8] 王帅《短视频与菏泽牡丹文化的创新传播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16):38-41。

[9]陈艺《元宇宙语境下牡丹文化数字化国际传播路径展望》[J],《国际公关》2025,25(04)?:134-136。

[10]田珍珍、孙锦锦、孔岩《“文化+”视域下菏泽牡丹文化旅游步行街的开发探析》[J],《商业经济》2022,22(02):23-25。

[11]李素芬、马培兵、王洪涛《5G时代背景下运用网络直播提升菏泽牡丹文化旅游的策略》[J],《商展经济》2021,21(24):48-52。

[12]陆劲松、王莹、潘善友《菏泽牡丹产业提质增效策略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21,43 (04)?:37-40。

[13]王德信、杨晓莹《菏泽牡丹全产业链价值提升及助推乡村产业振兴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 ,32 (07):184-186。

[14]梁栋《菏泽牡丹产业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6,46(02):103-106。

[15]田福忠《浅析牡丹文化对菏泽市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J],《农业与技术》2020,40 (04):169-170。

基金项目:2024菏泽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菏社科规划〔2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