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减污降碳协同破局路径研究

日期:08-08
字号:
版面:第T06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引 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尤其是污染排放和碳足迹的增长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挑战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2024年报告,中国碳排放总量达126亿吨,占全球总排放量(378亿吨)的三分之一。2024年中国生态环境部报告显示,中国城市平均PM2.5浓度仍比世界卫生组织全球空气质量指南(AQG)高出约6倍。要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这一理念正式将减污和降碳作为两个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方面,通过协同治理来实现我国环境效益、气候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一、减污降碳协同驱动因素因果识别

(一)独立发展能力分析

减污降碳协同的独立性较弱,根据有向无环图和预测方差分解研究,减污降碳协同在长期依靠自身惯性进行提升能力方面较弱,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减污降碳协同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识别影响减污降碳协同的核心驱动力,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十分必要,是提高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前提。

(二)核心驱动识别

能源效率、社会固定投资和产业结构服务化均是影响减污降碳协同度的重要因素。首先,能源效率的提高,可以使用更少的能源去创造出同等的价值,而目前虽然我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但是最大能源消耗依然是传统化石燃料,提高能源效率有助于减少因为使用能源而造成的污染物以及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对减污降碳协同度产生巨大的影响。其次,社会固定投资是提高减污降碳协同度的关键,社会固定投资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供物质保证,为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速。最后,产业结构服务化指将国内产业进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数字经济、绿色金融、旅游业等,提高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取代部分传统能源消耗型产业,对环境产生正向促进作用,从而影响减污降碳协同度。

二、减污降碳协同“破壁”实现路径

(一)绿色投资驱动产业低碳化跃迁战略

通过创设千亿级产业绿色振兴基金实施生产设备碳足迹准入制度,对高耗能设备征收环境溢价税形成倒逼机制,同步推行技术迭代加速计划(采购能效1级设备享受30%购置税减免)、产能置换专项通道(高碳设备淘汰交易平台)及绿色技术应用保险三大政策工具,重点推进四大基础再造工程——在动力系统领域应用磁悬浮变频传动技术实现能耗压降40%,热能循环环节部署跨介质余热梯级利用系统达成废热回收率≥85%,数字控制层面植入工业互联网能效管理平台削减无效能耗35%,末端治理单元配置等离子体协同催化装置使污染物综合脱除率达90%,全面激活社会固定资产的绿色重置动能。

(二)第三产业生态化赋能低碳转型新范式

布局服务经济生态化增长架构,实施基础设施超前部署战略。在低碳旅游基建构架中开发全域生态廊道智慧导览系统、建设近零碳旅游集散中心;通过数字服务支撑平台搭建服务业碳效码认证体系,实现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轨迹可视化。重点培育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态,创建绿色技术服务交易市场推动碳核查、ESG咨询产业化,依托服务业数字孪生实验室突破“虚拟电厂能效优化—智慧物流路径规划—绿色建筑数字运维”技术链,破解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瓶颈。

(三)产业融合推动减污降碳协同持久化

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中推行产品服务系统模式创新,装备制造领域从设备销售转向能效托管服务,电子产业建立碳足迹可追溯共享维修网络;深度应用数字技术融合矩阵——过程优化层采用工业AI视觉检测减少原料消耗30%,系统集成层运用数字孪生工厂实现全流程能耗动态优化25%,价值链重构层依托区块链溯源平台缩短供应链环节降低物流碳排40%;在国家级经开区试点产业共生体建设,通过钢铁厂余热供给化工厂、物流AI云平台降低空载率65%等跨产业物质能量循环,形成“过程减排(技术升级)+系统减排(产业耦合)+替代减排(能源转型)”三重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