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顶梁柱”,其高质量发展是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支撑。人力资源管理(以下简称“人资管理”)作为国企改革的关键模块,既是战略落地的“执行中枢”,也是激活组织活力的“关键引擎”。本文基于资源基础观、战略协同理论以及组织行为学理论,系统分析现代国企人资管理面临的共性挑战,从理念、机制、工具、生态四个维度提出实践路径,旨在通过创新人资管理服务,为集团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引。
一、人资管理与集团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关联及重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及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3—2025年)的背景下,集团型企业(多业务板块、跨区域布局、多元化产权)作为国企改革的“试验田”,其高质量发展对国家战略落地具有关键意义。如何通过人资管理创新将人力资本转化为战略资本,这已经成为现代集团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需要从立体层次进行解构和研究。
(一)从资源基础观(RBV)角度分析,人力资源是企业核心战略资源。资源基础观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稀缺、难以模仿的资源与能力。对集团企业而言,人力资源是最具差异化的战略资源。一方面,员工的知识、技能与经验直接决定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与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组织通过培训、激励与文化塑造,可形成集体学习、知识共享等动态能力,成为集团跨业务协同、多区域扩张的核心支撑。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进一步凸显人力资本在集团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从战略协同理论方向分析,人资管理与集团战略必须动态匹配。战略协同理论强调,集团企业各业务单元需通过目标一致、资源共享实现“1+1>2”的协同效应。人资管理与集团战略的协同本质上是“需求—供给”的动态匹配;集团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效益、从单一产业转向多元生态的战略调整,会催生数字化管理、绿色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新需求;而人资管理需通过“战略解码—能力构建—资源配置”等模式,将集团企业战略转化为具体的“人才行动方案”,确保战略落地的“人才适配性”。
(三)从组织行为学层面分析,必须激活个体与组织的双向赋能。组织行为学研究表明,员工对组织的期望与承诺的“心理契约”将直接影响其工作投入度与创新能力。集团企业因层级多、业务杂,员工需求呈现多元化、差异化特征,如技术骨干更关注职业发展,一线员工更在意薪酬公平。人资管理需通过个性化激励、参与式管理等方式,构建“组织—个体”的心理契约,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个体价值与组织战略的同频共振。
二、现代集团企业人资管理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随着宏观经济、技术变革、政策环境和劳动力结构、组织形态及员工需求的深刻变化,同时,受传统体制、行业特性及区域环境的制约,地方集团企业人资管理工作普遍面临以下四大共性问题。
(一)战略衔接不足的问题比较明显,导致被动支撑与主动引领角色错位。有些地方集团企业的人资管理仍停留在“调岗位、办手续、管档案”的事务性阶段,对集团战略的参与仅限于执行层面,缺乏前端介入与后端评估的能力。例如,某国有企业在集团数字化转型战略中,人资部门未能提前分析数字人才的能力缺口,导致技术研发团队因复合型人才短缺延误转型进度。又如,某国有企业在实施国际化战略过程中,人资部门未能提前针对海外业务需求设计“跨文化管理”培训体系,导致外派团队因文化冲突大大降低了执行的效率,严重拖了企业发展的后腿。
(二)僵化低效的机制弊端阻碍发展,行政化思维与市场化需求矛盾突出。集团企业多脱胎于传统国企,人资管理仍受当前的行政化体制影响。一方面,“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用人现象还是时有发生,有的地方集团企业中层干部平均任期超5年,近3年都没有淘汰记录,组织活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一刀切”的薪酬体系(如职级工资制)难以体现不同岗位价值的差异。例如,某地方集团企业核心技术骨干与普通员工的薪酬差距拉不开、差别不大,干部职工一起吃“大锅饭”,导致人才激励机制失效。某能源集团企业案例显示,因绩效考核与战略目标脱钩,2024年研发投入强度仅为行业平均的60%,关键技术攻关进度滞后3个月。
(三)数字化转型发展的水平较低,经验驱动与数据决策能力存在鸿沟。有的地方集团企业的业务较为复杂、层级多,人资数据分散在OA、ERP、绩效系统等多个平台,彼此之间形成了“数据孤岛”。某地方2024年统计显示,仅32%的集团企业应用集成化“智慧人资”平台,多数企业仍依赖人工统计与经验判断。例如,在人才招聘中,某制造业集团企业因缺乏人才画像数据支持,2024年校招录用人员中,与岗位匹配度不足60%,试用期淘汰率高达25%;在培训管理中,某建筑业集团企业因未分析员工技能短板,年度培训经费投入超千万元,但关键岗位能力达标率仅为71%。
(四)生态割裂失衡仍然存在,内部培养与外部协同并未形成合力。集团企业的人才需求具有“多样性、动态性”特征,如传统产业需“稳岗”、新兴产业需“引才”,但人资管理多依赖内部培养模式,与各地高校、职业院校、行业平台的协同不足。例如,某钢铁集团企业布局绿色冶金产业时,因未与冶金院校共建低碳技术学院,导致高端研发人才缺口达40%;某跨区域集团企业因地域文化差异,未建立“区域人才共享池”,导致各相关子公司之间出现人才闲置与短缺并存的现象。2024年《中国企业人才发展报告》显示,集团企业外部人才引入占比不足15%(民企平均28%)。统计数据显示集团企业的“人才生态协同”能力还存在薄弱之处。
三、创新服务集团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问题,集团企业人资管理需以“服务战略、激活组织、赋能个体”为核心目标,从理念、机制、工具、生态四个维度推进创新,构建“战略引领型”人资管理体系。
(一)通过理念创新,树立战略人力资本思维,推动角色从支撑者向引领者转型。人资管理的本质是通过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价值。因此,集团企业需跳出以成本为中心的定位,真正将人资管理视为战略资本进行运营,围绕集团企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战略目标,系统谋划解决方案。一是制定人力资本战略,将战略解码到具体的岗位。即通过“战略地图—能力地图—岗位地图”三步骤,明确支撑战略的关键岗位,如新能源技术研发岗、数字化转型架构师岗等等。同时,有针对性地配置与集团企业战略相融,有发展后劲的“高潜人才”。二是推行组织能力匹配战略,根据业务战略动态变化调整组织架构。例如从“事业部制”转向“平台+业务单元”模式,设立财务、人力、IT等共享服务中心,缩短集团企业各层级决策链条,支撑新兴业务得以快速拓展。三是实施人才效能驱动战略,例如建立“人均效能”核心指标(如人均营收、研发投入强度),将其与集团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强制挂钩,推动“人才投入”与“战略产出”的量化关联。
(二)通过机制创新,构建市场化、动态化的人才管理机制,激活组织活力。好的机制是激活人才效能的关键。集团企业需围绕“选、用、育、留”的全链条,打破传统行政化思维,引入市场化机制选人用人。例如,对战略规划、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等重点岗位推行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并要求外部选聘的比例不低于20%,旨在引入赛场赛马机制,有效激发人才活力。同时,全面推行“任期制+契约化”考核管理,明确经理层成员业绩刚性兑现、不胜任退出等条款,将战略目标分解为可量化的个人绩效指标。建立健全“岗位价值+绩效贡献+能力素质”的差异化激励薪酬体系,薪酬分配向关键岗位、核心技术、一线攻坚团队倾斜,探索项目跟投、超额利润分享等长期激励模式;建立健全“人才池”与“岗位池”双轨机制,根据战略需求动态调配人员,努力做到“人岗适配、才尽其用”。
(三)通过工具创新,以数字化转型赋能人资管理,提升战略决策精准度。数字化是人资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的关键抓手。集团企业需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构建“智慧人资”平台,打通数据壁垒。一是充分运用数据中台支撑决策。通过整合人事、绩效、培训、薪酬等系统数据,建立具备能力标签、绩效轨迹、潜力评估等因素的“人才数字画像”,为精准识别关键人才、动态调整人才策略提供依据。二是充分运用智能工具优化流程。通过运用AI面试、在线测评、自动化审批等工具,不断提升招聘、晋升等环节效率,降低人为干预误差。三是充分运用生态协同共享资源。例如,通过接入全国国企人才信息平台、行业人才联盟等外部资源,拓展人才池,实现区域内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共享共用。
(四)通过生态创新,打造产教融合、开放协同的人才发展生态,厚植成长沃土。人才生态是吸引、留住、培养人才的基础。一是集团企业构建“内部培养+外部协同”的生态体系,在产教融合方面共育英才。例如,集团企业与各地高校、职业院校共建“产业学院”“订单班”,定向培养战略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解决集团企业用工结构性矛盾。二是在“产学研”等方面加大合作力度,共同汇聚资源、抱团发展。可通过项目引才、平台聚才等方式,吸引全球的高端人才,例如依托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设立区域研发中心,引进全球顶尖的技术与管理方面的专家。三是以党建为引领,在更大层面凝聚工作合力。例如,集团企业严格落实党管企业、党管人才的原则,将党建全流程融入企业管理、人才管理之中,通过党员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劳模创新工作室等载体,夯实人才培养基础,强化人才的使命感与归属感。
结 语
现代集团企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性创新。从理念上的“战略人力资本”思维,到机制上的“市场化动态管理”;从工具上的“数字化赋能”,到生态上的“产教融合协同”,每一步创新都需紧扣集团企业战略需求,以人才效能提升激活组织活力,以组织变革支撑战略落地。今后,随着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推进,集团企业需进一步发挥人资管理的“战略引擎”作用,在服务国家战略、推动产业升级中展现更大的作为,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地方集团企业更多的力量。
作者简介:
曾小瑶,男,瑶族,广西金秀人,大学本科学历,广西农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组织人事管理、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