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日期:08-08
字号:
版面:第T03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理论逻辑

技术创新进步是生产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诚如《经济发展理论》中所说,“新技术将新的生产要素和新的生产条件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创造出新的生产函数,是技术内化于生产的过程”。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其“新”就在于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产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如此,新质生产力的创新驱动特征能够将重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广泛渗透到基础新型材料、高端零部件等关键领域,更为有效地推动核心技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市场化应用,从而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目前我国产业体系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传统的生产要素,例如土地、劳动等配置效率不高,而创新性生产要素在生产要素驱动中比重较低等问题。新质生产力的生成源于革命性技术突破与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因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形式与效率,实现生产力最大化提升。从要素驱动的角度来看,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体系由“工业化”向“现代化”演进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新型生产要素的引入。传统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与土地,而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与数字时代的到来,数据要素通过与传统生产要素相融合,在提高生产智能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推动数据要素与劳动力融合不仅在提升劳动者个体技能方面发挥作用,而且有利于优化人力资本结构,进而帮助企业有效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

二、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现实挑战

在全球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基于核心技术自主化实现产业发展成为提升产业体系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事实上,颠覆性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然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薄弱环节。以科研成果研发与转化为例,由于现行科研体制机制存在对前期投入大、时间成本高、风险性强的项目支持力度不足,对科研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充分的现象,诸如芯片制造、量子通信、医药研发、基因技术等领域原创性前沿性科研成果仍待开发。而已有的科研成果激励机制与人才考核体系侧重于以论文发表与专利申请为评判标准,而非成果市场转化应用率。部分成果由于未被市场转化应用,仅停留在纸面效益,因此面临缺乏市场应用收入作为深入研发的资金来源的现象。同时,随着“逆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国际交流合作遇阻,我国技术引进方式遭遇严峻挑战。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科技制裁”和“技术断供”等封锁策略,阻挠我国发展道路。除此之外,美国等部分国家以“维护国家安全”的旗号推行一系列贸易壁垒和科技领域的“脱钩”政策,不断加大对我国的科技防范与围堵力度,不仅严重限制了国际科研创新合作交流,而且有碍于人才引进、跨国并购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

传统产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既是我国经济的“压舱石”,也是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构的“稳定锚”。目前我国部分传统产业仍处于低端水平,依赖于劳动力成本的降低来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存在周期性产能过剩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然而,当前我国传统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面临着内生动力不足的困境,严重制约其发展进程。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以实现生产效率提高与产品质量提升成为我国实体制造业提升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推动实体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首要难题就是大多数实体企业“不敢转”也“不愿转”。目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企业的研发创新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支持和保障,以扶持智能制造的发展,但许多实体产业与数字平台合作时仍担心企业核心技术与数据泄露,转型过程稍有不慎便会陷入经营风险,致使企业陷入发展困境。对于传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而言,更是面临市场需求不稳定、转型投资成本高、企业生存压力大等问题,因而信心不足,转型升级意愿变弱。

三、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探析

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探析应从以下两个关键层面展开,即以坚持技术创新为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保障发展安全,进而充分发挥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引领作用,统筹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首要任务是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重点支持领域、配套政策等。第一,培育发展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打造以技术创新为驱动的产业集群。提高创新型科研成果市场应用转化率,选取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通过资本、数据、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组织调配,并借助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打造一系列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导产业集群。第二,加强区域合作与比较优势。根据各省市地区的发展特点与资源禀赋,支持不同区域选择性发展有代表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发挥地区间的比较优势,促进地区间分工协作。

围绕着提高我国产业链韧性,则可以从加强技术创新、推动地区协调发展、建设绿色低碳产业链供应链等各个层面入手。第一,坚持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根本。面对产业链供应链中制约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卡脖子”技术和产业基础技术,要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补齐产业链短板,以原创性科技成果和关键性核心技术带动引领产业高端化转型,进而增加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关键节点企业,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企业。第二,在保障产业体系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增强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的能力,引导部分产业链环节企业向中西部转移以构建区域间产业链协同机制,进而推动经济循环畅通发展。一方面,通过地域资源优势互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区域布局与协调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协调合作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产业布局调整为中西部地区提供就业岗位、资金支持、人才引入,促进各地区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