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医院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的变量持续增多,财务管理的复杂性显著增加,作为医院成本管控的核心支撑,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成效将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整体运营效益。基于此,本文试分析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医院成本预算管理策略。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医院成本;成本预算;预算管理
引 言
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手段,在医院成本管控场景中,能够通过整合人力、物资、资产等多维度资源,为医院战略目标的规划提供更贴合实际的依据,这一管理工具并非孤立运行,而是需要与医院绩效管理体系深度联动,通过绩效管理机制动态追踪战略目标的推进进度,将实际执行数据与预期目标进行多维度比对,精准识别进度偏差。在此基础上,针对性调整实施路径,同步强化费用支出的过程管控,同时对战略推进各阶段的资金需求与结余情况进行预判,为后续成本管理决策提供更具时效性的数据支撑[1]。
一、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医院成本预算管理意义
(一)全面成本管控是现代医院治理的必然选择
过去五年间,国家相关部门陆续出台的基本指引、专项细则及配套办法,已从政策层面为公立医院成本管理划定了清晰边界,不仅要严格落实政府主导的成本核算规范,更需将所有经济活动纳入全口径、全周期预算管理体系,这意味着医院必须跳出传统重支出轻统筹的管理模式,以战略发展蓝图和年度重点任务为基准,通过制度化、体系化的预算工具,实现对人力、物资、设备等核心资源的全流程调配、使用监管与绩效考评,这一转变既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配套举措,更是公立医院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精细化预算管理驱动管理效能升级
构建覆盖业务全链条的成本预算体系,本质上是为医院搭建了一套目标可量化、责任可追溯的管理坐标,通过将年度预算目标拆解为科室级、项目级的具体指标,明确各层级成本控制的第一责任人,能够有效破解传统管理中职责模糊、管控缺位的痛点,这种依托科学规划、过程管控与动态反馈机制,围绕架构优化、流程再造、成效评估构建的精细化管理体系,最终形成从预算编制到执行分析、从偏差预警到效果评价的完整管理闭环,推动医院运营从经验主导向数据驱动、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施策转型。
二、基于精细化管理的医院成本预算管理策略
(一)增强全员成本管控意识
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公立医院面临国家财政补助有限的现实挑战,要实现降本增效目标,关键在于提升全员对成本管理的重视程度,不仅要增强科室层面的成本管控意识,更要将成本考核指标深度融入科室质量控制体系,通过引入成本率、医疗盈余率等具体财务指标,将各项支出转化为可量化的评估标准,推动科室在提供服务时精打细算。例如,通过优化人力、物力、财力的配置,以更低的运营成本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既能减少资源浪费,又能为医院建设发展积累更多经济支撑,这对医院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近年来两轮深化医改的推进,药品和医用耗材加成政策已全面取消,医院必须主动适应改革要求,通过降低药占比、控制百元医疗收入中耗材占比等关键指标,既契合医改导向,又能提升患者就医满意度,可以说,能否真正树立并强化成本管理意识,已成为决定医院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2]。
(二)构建科学的预算编制体系
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是确保预算指标精准有效的基础,各医院可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采用差异化的分类预算管理模式,以收入预算中的医疗收入为例,可综合门急诊人次数、平均门急诊次均费用、开放床位数量、床位使用率、平均床日收费水平等多项指标,逐项核算收入目标。对于业务活动费、单位管理费用等支出预算,需根据费用性质分类制定编制规则:人员经费可在上年度实际支出的基础上,结合预算年度人员增减计划及政策规定的薪酬标准调整;药品及卫生材料费需参考历史支出趋势、外部政策导向及医院成本结构优化目标综合测算;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折旧与摊销,则需依据预算年度资产新增或减少计划动态计算;其他费用可进一步细化到科室、工作量等维度,从多维度、多层面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三)严格规范预算调整流程
医院预算管理的高效运行,离不开一套健全的制度体系支撑,核心原则是:预算一旦确定,各部门须严格执行,无正当理由不得随意调整;确因特殊情形需调整的,必须严格遵循“申请—审核—批准”的规范流程。具体调整过程中,需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分级处理:首先由申请调整的科室根据自身业务变化提出预算增减需求;随后,各归口管理部门对科室调整申请进行初步审核,汇总后提交医院预算管理委员会,委员会需对调整内容进行全面评估,若调整幅度较小,可直接在院内完成调整并备案;若调整幅度较大,则需由预算管理委员会编制详细的调整报告,经院长审核后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待主管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最终调整[3]。
(四)深化医院成本预算执行管控
在医院运营的实际场景中,成本预算的执行需立足医疗资源的系统性梳理与整合,一方面,要将各类医疗资源的配置现状作为预算管理的基础依据,在优先保障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动态调配人员、设备、耗材等资源,实现预算推进与资源利用的协同优化,从源头上保障预算执行的科学性与可持续性。另一方面,需构建全流程的预算执行监控机制,通过实时采集预算执行数据、对比分析实际支出与预算目标的偏差,及时发现执行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并基于监测反馈动态调整预算安排,既确保预算管理的刚性约束,又兼顾实际操作的灵活性,切实提升预算落地的有效性。
(五)完善全面预算考核评价机制
构建科学有效的全面预算考评体系,需将预算管理理念深度融入医院成本管控与绩效评价的全过程。具体可从三方面着手:其一,强化目标分解与过程跟踪,将年度预算指标按科室职能、业务特点精准分配至各责任单元,建立月度监测、季度复盘的预算执行跟踪机制,动态掌握各科室支出进度与目标偏离情况;其二,优化绩效评估方法,综合运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衡量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率,结合最低成本法评估同类服务的经济性,对科室预算执行效果进行多维度量化评分,为后续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其三,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将预算执行结果与科室绩效奖金、评优评先等直接关联,对执行进度达标且效益突出的科室给予额外奖励,对超支严重或低效执行的科室进行约谈整改,通过奖优罚劣充分调动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积极性。通过以上措施,能够及时识别预算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并加以修正,全面提升医院成本管控的精细化水平。
结 语
综上所述,在医院成本管理中系统引入全面预算管理,是提升运营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这一模式不仅能显著提高医院的成本控制能力与预算执行效率,更能推动医院逐步摆脱对财政补助的过度依赖,通过内部挖潜实现收支平衡,在保障医疗服务公益性的同时,为社会提供更高效、更普惠的医疗产品,但要真正发挥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医院还需在多个层面协同发力。需完善预算编制机制,增强全员参与意识,借助数字化工具动态监控执行,将预算与绩效考核挂钩,让全面预算管理深度融入运营各环节,护航医院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丽萍.以全成本预算助推公立医院精细化管理与高效运营[J].财讯,2025,(01):40-42.
[2]仇善力,王俊茹.公立医院成本精细化管理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4,(14):70-72.
[3]党丁泽.精细化管理视域下公立医院成本管理探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24,(11):113-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