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大生产运动:传统的自力更生与当代乡村振兴的回响
日期:08-08
一、镢头创出的奇迹:南泥湾精神的历史铸就
“一把镢头一支枪,生产建设保卫党中央”——八路军359旅的战歌在1941年的南泥湾山谷中回荡。面对日军扫荡与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陷入“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的绝境。王震率359旅开进荒草丛生、沼泽遍布的“烂泥湾”,开启了载入史册的大生产运动。南泥湾精神穿越八十余年时空,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征程中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南泥湾的今昔对比,不仅展现了中国乡村发展的历史脉络,更揭示了精神传统与当代实践融合共生的深刻启示。
(一)绝境下的屯田与思想淬炼
初春的南泥湾“豺狼成群、荆棘遍野”。面对“饿死、解散还是自己动手”的拷问,朱德亲赴勘察确立其为屯田基地。战士们一手持枪保卫边区,一手挥镐开垦荒地。思想动员至关重要:朱德阐释“屯田”必要性,政治工作者将马列主义学习与生产实践结合,提出“安兵营为学校”口号,消除“当兵吃粮天经地义”观念。这种思想与劳动的结合,使开荒超越了生产自救,升华为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核心的南泥湾精神的淬炼。
(二)物质丰碑与军民典范
战士们以惊人的毅力创造生产奇迹。模范班长李位日开荒3.6亩,排长郝树才使用特制9斤镢头创下日开荒4.2亩纪录,被赞为“气死牛”。开荒面积呈几何级增长:1941年开荒1.12万亩,产粮1200石;1944年激增至26万亩,产粮1.2万石,并向边区政府缴纳公粮1万石——开创军队向政府缴粮先例。更重要的是,开荒过程中形成的官兵平等、军民协作作风,使南泥湾成为“军民团结如一人”的象征,为党积累了宝贵的经济建设与群众动员经验。
二、从“陕北好江南”到“和美乡村”:南泥湾精神的当代传承
(一)生态觉醒与现代农业崛起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过度开垦导致南泥湾生态恶化。1999年延安启动退耕还林,南泥湾人再次挥洒汗水——这次是种树。至2020年,累计退耕还林4.4万亩,湿地修复330亩,建成陕北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植被覆盖率从不足40%升至87%,珍稀鸟类重返。在生态恢复基础上,现代农业焕然一新登场:引入优质稻种,如稻花香2号,推广“稻渔综合种养”,即田养鱼蟹鳖,形成立体循环系统,亩产达600公斤,亩均产值4000元。昔日“烂泥湾”成功蜕变为“有机米之乡”,走上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红色基因驱动产业融合
当代乡村振兴紧扣红色文化基因,构建“红色教育+生态旅游+数字农业”融合产业链。马坊村通过华润希望小镇项目改造民居,发展金伯利农场、香菇面馆等特色产业,并成立村企联营公司开发麻汤饭、富硒萝卜干等本土农产品,在订单繁忙时“加班至凌晨两点”。中国电信覆盖5G网络,“天翼云眼”保障食品安全,“智慧翼房”提升民宿体验。桃宝峪村依托炮兵学校旧址发展民宿集群,村民收入可观。2024年南泥湾景区综合收入突破5亿元,生动诠释了红色精神如何转化为富民产业。
三、从生产自救到乡村振兴:南泥湾模式的普遍启示
(一)精神内核的延续与创新
南泥湾精神在当代被赋予新内涵。“自力更生”不再是封闭环境下的生存挣扎,而是主动对接市场的产业创新,如村民返乡开办窑洞民宿吸引游客,同时兼职获得双份收入。“艰苦奋斗”不仅体现为体力拼搏,更展现为在暴雨冲垮蘑菇棚后麻洞川镇李延平的生产自救,并带领村民学习种植技术。政府推动的“三变改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重构了集体与个人关系,如南沟村发展苹果种植等项目,人均收入从2014年4653元增至2022年1.95万元。南泥湾精神由此升华为一种开放进取的创业文化。
(二)科技赋能与制度保障的双轮驱动
当代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与制度保障的协同。宝塔区税务局建立“项目全周期服务体系”,为企业办理留抵退税纾困;志丹工业园区实行“领办制”,专人协助注册,纪委监委定期走访杜绝“吃拿卡要”,优化营商环境。赵家岸村将闲置窑洞改造为非遗长廊与团建基地,壮大集体经济。政策精准滴灌与数字技术下沉,如电商平台助销农产品,共同构成了新时代的“生产工具革新”,为精神赋能提供坚实支撑。
四、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从1941年开荒创纪录的“气死牛”英雄,到今日稻田中劳作的农人;从359旅战士手植的第一株稻秧,到物联网智慧大棚——南泥湾的变迁是中国乡村发展的缩影,其精神穿越八十余年时空,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迸发出强大生命力。其核心启示在于:乡村振兴既要激活“自力更生”的精神基因,更需构建生态优先、科技赋能、三产融合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当村民为订单加班至凌晨,窑洞民宿迎来八方游客,南泥湾精神已化作“家门口致富”的生动实践。
2021年,南泥湾开发区矗立起巨型党徽雕塑,基座上镌刻着“用南泥湾精神建设南泥湾”。这不仅是历史的铭记,更是面向未来的宣言——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这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将继续引领中国乡村谱写新时代的“陕北好江南”篇章。
南泥湾精神,是镌刻在岁月里的奋斗史诗,更是照亮乡村振兴之路的璀璨明灯。从昔日垦荒拓土的艰苦卓绝,到今朝产业勃兴的繁荣盛景,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核,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展望未来,南泥湾精神必将凝聚起更加磅礴的力量,驱动中国乡村在现代化征程中书写更多“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丽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