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政策松绑开启窗口期,商业航天企业竞速IPO

日期:08-07
字号:
版面:第A02版:今日财经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苏经济报记者 樊 骏

8月以来,A股商业航天板块活跃上行,多只概念股强势上扬。同时,江苏屹信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屹信航天”)和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箭航天”)先后启动上市辅导工作,竞速“商业航天第一股”。

多位受访专家向记者表示,证监会扩大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后,我国商业航天企业正迎来资本市场红利期,相关领域企业上市进程或将提速,行业发展拐点已现。不过,商业航天作为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行业,距离大规模商业化仍需时日。

“第一股”花落谁家

8月1日,屹信航天在江苏证监局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民生证券。企查查显示,屹信航天成立于2018年1月,总部位于无锡高新区,主要从事微小卫星星载测控通信产品及地面测控系统研发,并覆盖软件开发、集成电路设计、卫星载荷及信息技术咨询等多元领域。更早之前的7月29日,国内头部民营商业航天企业蓝箭航天也在北京证监局办理辅导备案登记,拟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

从公开信息来看,蓝箭航天在体量上更具优势,也得到了不少投资者青睐。截至目前,蓝箭航天累计融资数十亿元,投资方包括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碧桂园创投、经纬中国等明星机构。屹信航天在低轨卫星通信载荷领域深耕多年,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达85.7%,股东名单里包含轻舟资本和无锡高新区投控集团等“实力派”。

在此之前,亦有多家商业航天企业开启A股IPO征程。2020年,星际荣耀率先启动上市辅导备案,并于今年7月披露了上市辅导工作进展情况报告;2022年3月,长光卫星启动上市辅导备案,于同年12月获得上交所受理;今年6月,爱思达航天科技启动上市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中金公司。

“谁能率先收获‘商业航天第一股’称号目前看不出来,商业航天企业资产重、亏损大、盈利周期长,闯关过程中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不过,蓝箭航天与屹信航天先后发起IPO,无疑是积极信号,行业发展拐点已现。”华泰证券分析人士告诉记者。

企业竞速“商业航天第一股”背后,是行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眺远营销咨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高承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商业航天产业井喷式发展是需求、供给、政策三条曲线同步加速的结果:“三力合一催化下,火箭、卫星、地面站全链条公司集中走到IPO窗口期。”

迈入资本化快车道

“创业初期曾向上百家机构发送商业计划书,然而回复者寥寥,更不用说拉来预想中的投资。”有商业航天企业创始人回忆称。尽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动辄数亿元的研发投入、5年起步的投资周期,让投资圈对商业航天融资持谨慎态度。

面对资金压力,上市一直是业内呼声较高的政策期盼。“商业航天企业上市面临诸多阻碍,其‘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难以满足传统上市对盈利的要求。同时,行业监管严格,需满足众多资质和审批要求,也增加了上市难度。”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副秘书长袁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转机出现在今年6月,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 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的意见》提出,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根据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支持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更多前沿科技领域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加大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

第五套标准降低了对相关企业的盈利要求,成为商业航天企业上市的突破口,屹信航天和蓝箭航天先后IPO便是政策催化的直接体现。“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扩围后,也给了商业航天企业信心,为行业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紫微宇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敏表示,公司将同步推进三年上市规划,提升自身“造血”能力。

“第五套标准把‘盈利’改成‘市场空间+技术先进性’,等于把裁判标准从当期财报移到技术路线图,正好击中商业航天的长周期特征。”高承远指出,新规出台之后,只要企业能证明发动机或星座设计指标全球领先,且潜在合同覆盖研发投入三倍以上,就可以先上市、后盈利;对投资人而言,退出周期从原来的8—10年压缩到5年左右,一级市场估值体系立刻被重估。

商业化仍需绵绵用力

商业航天作为产业,追求盈利仍是其核心目标,来自资本市场的利好可以加速这一进程。然而,受访专家和企业方一致认为,商业航天领域的全产业链商业化之路仍为时尚远,需要从业者绵绵用力、久久为功。

有业内人士表示,商业航天运载火箭从发布到实现商业化运营大约需要10年。商业航天运载火箭想要实现复用,不仅需要成熟完整的技术,还需要在维护检测流程的简洁化和规范化方面寻找更加高效合理的解决方案。江苏深蓝航天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公司的商业化规划将聚焦在发射服务规模化、航天产业多元化方面,依托额济纳旗太空港,开拓亚轨道旅游业务,有望于2027年实现商业化运营。

袁帅认为,商业航天企业商业化进程仍面临不少难点和痛点:“技术上,部分关键技术仍依赖进口,自主研发能力有待提升;资金上,尽管有政策支持,但研发和运营成本高,资金持续投入压力大,融资渠道相对单一。”对此,袁帅建议企业,一方面,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攻克关键技术;另一方面,拓宽融资渠道,除IPO外,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开展股权融资等,实现可持续发展。

谈及行业前景,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告诉记者,从短期(1—3年)来看,政策与资本驱动下,火箭发射、卫星制造将率先规模化,但需警惕技术同质化与估值泡沫;从长期(5—10年)来看,技术迭代(如核热推进)与成本下降将推动市场驱动转型,形成全产业链生态,我国商业航天企业预计占全球市场份额超20%。

“往后看,谁能把发射频次做到‘航班化’,把卫星寿命做到‘车规级’,谁就能拿到下一轮融资,行业天花板远未见顶。”高承远建议,企业可以用“保险+期货”把发射失败风险做成可交易品种,让资本市场真正敢为“试错”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