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经济报记者 金 彩 实习生 薄天怡
溧水是秦淮源头,千年古邑,李白、周邦彦分别在此留有传载千年的“白石分金井,丹砂布玉田”“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诗句,石臼渔歌韵味悠扬,无想禅音深邃旷远,天生桥的奇绝曼妙,稻浪翻涌的田野,白墙黛瓦的村舍,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游人如织的美丽乡村……近年来,南京市溧水区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描摹出一幅催人振奋、成就斐然的新画卷。
溧水区充分发挥南京国家农高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叠加优势,统筹推进乡村规划布局的“多图合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新成就。
产业兴旺,连续四年实现粮食“三增”。溧水区毗邻南京主城区,全区坚持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守耕地红线,确保良田粮用。2024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3.23万亩,单产483.77公斤,总产20.92万吨,实现粮食“三增”;新增绿色食品企业7家,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位居全市第一。
规划塑形,创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4个。建于南宋时期的石山下村,保存抗大九分校旧址和铜山战斗遗址等红色遗存的芝山村,留有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的长乐村,恢复李氏宗祠、陈毅旧居、江渭清旧居等7处革命旧址的石头寨社区红色李巷……溧水区坚持规划塑形、精细管理,充分利用该区山水田园、自然禀赋、人文历史、红色文化等宝贵资源,打造极具溧水特色的美丽宜居乡村,新建绿美村庄4个,创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4个,无想山南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和红色李巷省级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全面建设,12个省级和7个市级和美乡村加快推进。
为民利民,打造银发助餐点和互助养老睦邻点。老百姓生活是否便利?家门口是否就有公交车、快递站、幼儿园、学校、医院、银发助餐点?老百姓享受的公共服务是否更细化更全面?……溧水区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坚持要素均衡、服务优化,加快城乡融合步伐。
目前,溧水区已新改建村组连接道路50公里,向镇村延伸天然气管网1.4万米,改造升级农村电网低压线路232条91.75公里。推进“交邮快供”融合发展,完成白马、东屏等4个镇级综合物流服务站改造,全区开通“交邮快供”融合公交线路22条,建成“交邮快供+”服务点91个。溧水区目前建成“15分钟医保服务圈”省级示范区,南京农高区医院血透中心开设血透床位12张。聚焦“一老一小”,实现社区银发助餐点全覆盖,示范打造的2个银发助餐点和3个互助养老睦邻点均已投用。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溧水区把建设发展的成果转化成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感受。下一步,溧水区将继续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