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愚公移山精神融入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意蕴及路径探赜

日期:08-06
字号:
版面:第T04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摘要:愚公移山精神作为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一,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育人资源。本文通过对愚公移山精神的哲学内涵进行解读,探究愚公移山精神融入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意蕴,以给出具体可供参考的路径选择。基于此,得出愚公移山精神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将愚公移山精神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充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有利于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效果,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愚公移山精神;青年;理想信念教育

愚公移山精神经过几十年奋斗岁月的洗礼,激励着无数共产党人及广大青年砥砺前行、勇攀高峰、开拓创新。愚公移山精神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构成了国人“安身立命”、追求生活安全和满足感的哲学支撑点之一。“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是毛主席在党的七大闭幕词《愚公移山》中总结出来的。至此,愚公移山精神就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红色文化基因。进入新时代,愚公移山的丰富内涵不断与新时代相契合,成为融入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生动教材,彰显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价值伟力。

一、愚公移山精神的哲学内涵解读

《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中的一篇寓言,这则寓言中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相传,愚公移山发生在上古年代,原因是他的家乡“塞、迂”,他在移山过程中不仅面临着自然界的挑战、方法原始等问题,而且还要忍受智叟的嘲笑和旁人的不理解,结局是愚公感动了上天成功移走了山。这则故事虽短小但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四方面。

(一)智慧与愚钝的对立统一关系

故事的主人公“愚公”,虽然他的名字和移山的行为从表面上看是愚蠢顽固的,而“智叟”看似聪明智慧,其实二者恰恰相反。这两个人呈现出对立状态,从唯物辩证的角度展现了智慧与愚钝的对立统一。

(二)客观实在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愚公要移走的是太行、王屋二山,不仅山高而且路遥,所面临的挑战极其巨大。大自然是客观存在的,它先于人类而存在并具有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同样也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自然。愚公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规律,凭借自己坚强的毅力,不仅达到了目标,而且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愚公移山精神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在契合

愚公移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奋斗实践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体现了全体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和强大的思想优势。弘扬愚公移山精神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具有内在契合性,能够在对青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中,帮助他们筑牢理想之基、明确价值导向、培育永久奋斗精神、强化实干兴邦支撑。

(一)为青年筑牢理想之基

愚公移山精神是党百年奋斗实践中形成的智慧结晶,这其中自然彰显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理。对于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的广大青年来说,愚公移山精神能够转化为理想信念,指引青年成长、成才、成人,为广大青年筑牢理想之基,成长为敢想敢干、脚踏实地、勤于吃苦、勇于奋斗的新时代青年。

(二)为青年明确价值导向

新时代青年除了要拥有扎实的学识、高尚的道德品质,更要清楚地明白国家发展、民族复兴与个人的奋斗目标、人生理想是息息相关的。如今,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精致利己主义等思想如浪潮一般一浪更比一浪高,影响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青年们的价值观念尚未成型、政治鉴别力不强,极易受到影响。因此,青年在追求个性的同时,更要守稳底线。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广大青年要拿出愚公移山的精神,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民族、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姿态报效祖国、服务人民。

(三)培育青年永久奋斗精神

在革命年代,无数青年为了共产主义理想而永久奋斗,抛头颅,洒热血,甚至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愚公移山精神奋斗不息的内涵。以陈延年同志为例,他作为那个时代的青年,虽身处黑暗依然心向光明,为了党的事业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彰显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进入新的长征路,当代青年正处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也处于自己人生中的黄金时期,是人生旅途中最需要艰苦奋斗的一个阶段。这是时代给予当代青年的机遇,也是时代发出的考卷。实现强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场接力赛,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持续奋斗、永久奋斗。可以说,愚公移山精神发源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之中,新时代中国青年更要时时奋斗、处处奋斗、人人奋斗,为强国之梦、民族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四)为青年强化实干兴邦支撑

愚公移山精神中“实干苦干、久久为功” 的内核,与青年 “实干兴邦” 的理想信念具有深度契合。这种精神强调直面困难的担当、脚踏实地的行动、持之以恒的坚守,为青年提供了精神坐标。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需以实干为根基,愚公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的执着,恰是对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生动诠释。将其融入教育,能引导青年摒弃浮躁心态,在科研攻关、基层实践中扎根深耕,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相结合,以钉钉子精神破解难题,让实干成为兴邦的青春注脚。强国复兴需要勇于担当的青年人,当代青年绝不能陷入空想,要坚持实干,为实现强国复兴梦想付出心血与汗水,贡献青春的力量。每一位青年学子都需要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通过实干,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将个人与国家同频共振,让青春在为国家为人民的奋斗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三、愚公移山精神融入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探赜

愚公移山精神融入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现路径不只是理论问题,更多的是实践问题。如何将愚公移山精神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需要从宏观、微观各个层面同向发力,需要营造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社会氛围、用活传播愚公移山精神的文化资源、搭建宣传愚公移山精神的网络平台,只有这样才能提升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效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营造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社会氛围

人是社会性动物,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需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因此,为了发挥愚公移山精神的育人价值,需要积极营造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的社会氛围。其一,正确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政府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先锋队、排头兵,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具有绝对的话语权和权威性。正确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应该充分利用主流报刊,引导人们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的学习,明晰如今是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的关键节点,面临的风险挑战巨大,并展示共产党人一贯的“愚公”精神。具体来说,可以在主流报刊开设“传统文化与复兴之路” 专栏,每周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文章,结合党史事件展现文化传承中的精神脉络,如将愚公移山精神与红军长征、脱贫攻坚等历程对照分析,配合历史图片和当代实践案例增强可读性。策划 “关键节点的使命与担当” 系列报道,通过数据图表、专家访谈等形式,剖析当前民族复兴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步开设 “共产党人的愚公故事” 子栏目,连载焦裕禄治沙、塞罕坝造林等典型事迹,附 “精神启示” 短评引导读者感悟实干精神。开展 “学传统、忆党史、强信念” 征文活动,鼓励读者结合报刊内容分享学习体会,择优刊发并评选优秀作品汇编成册,同时联合社区、学校组织读后感交流会,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党和政府需要积极将愚公移山精神转化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实践成效,发挥愚公移山精神的榜样力量。可开展“愚公精神·党史印记” 巡展,精选党史中体现坚韧担当的案例(如南泥湾开垦、两弹一星研制),配以实物展品和影像资料,进机关、校园巡回展出。组织 “学愚公·办实事” 实践活动,党员干部认领民生难题(如老旧小区改造、乡村道路修缮),公示进度并接受监督,用解决问题的实效诠释精神内涵。

其二,优化各教育部门的宣传环境。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要求各教育部门整合和优化多种教育模式,重点打造促进家庭、学校和社会协作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让国民在实践中自觉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引导公民崇德向善,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具体来说,可以构建“家校社” 协同课程体系。教育部门牵头编写分学段传统文化实践指南,学校开设传统技艺体验课(如书法、榫卯制作),家庭通过 “亲子文化任务卡”(如共制节气美食、讲述家风故事)延伸学习,社区文化站定期举办 “邻里文化市集”,形成 “课堂教学—家庭实践—社会体验” 的闭环。二是打造沉浸式实践载体。联合博物馆、非遗工坊建立 “传统文化实践基地”,推出 “文化护照” 打卡活动,学生需在家长陪同下完成拓印体验、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访谈等任务;社区设立 “善行积分榜”,将参与公益服务、践行传统美德的行为量化为积分,可兑换文化体验名额,推动文化感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另一方面,重大纪念庆典活动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可以进一步营造崇礼重礼的文化氛围,体现庄重感、荣誉感。如各级学校可以开展“学愚公日”主题活动以大力宣传愚公移山精神。

其三,积极提升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一是开展“愚公式责任担当” 实践项目。组织青年参与社区微治理,如认领老旧小区绿化改造、历史建筑保护等长期项目,借鉴愚公 “代代接力” 精神设立 “项目传承制”,由高年级学生带新生持续推进,通过定期公示进度、居民反馈会等形式,让青年在长期奉献中体会责任延续性。二是打造 “古今对话” 主题教育活动。学校邀请老党员、社区工作者分享 “数十年如一日” 坚守的故事,结合愚公移山典故开展 “责任传承” 辩论赛;家庭层面发放 “责任清单”,鼓励青年每周参与家务劳动、记录长辈敬业事迹,在代际交流中深化对 “担当” 的理解。三是构建 “社会参与积分体系”。将青年参与传统文化传播、公益服务等责任行为量化积分,积分可兑换非遗工坊体验、红色教育基地研学等机会;媒体开设 “青年责任先锋” 专栏,报道其在环境保护、助老扶幼中的实践案例,用榜样的力量激发更多青年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将愚公精神转化为具体行动。

(二)用活传播愚公移山精神的文化资源

一是打造愚公移山主题文化地标。在相关景区复刻愚公移山场景雕塑群,设置 AR 互动装置,扫码可观看 “愚公精神与当代奋斗者” 短视频,如将塞罕坝人治沙造林历程与愚公移山故事联动呈现。

二是开发沉浸式文化产品。制作愚公移山题材沉浸式戏剧,在剧院和乡村文化礼堂巡演,观众可通过角色扮演参与“开山” 情节;推出愚公移山精神数字藏品,融入脱贫攻坚、航天工程等现代奋斗故事,激发青年收藏与传播兴趣。

三是开展跨地域文化联动。组织“愚公精神传承之路” 研学活动,串联太行山愚公故里、红旗渠等红色教育基地,邀请老党员沿途讲述奋斗史;发动网友拍摄 “身边的愚公” 短视频,择优在文旅平台展播,配套发起 “我的奋斗承诺” 话题互动。

(三)搭建宣传愚公移山精神的网络平台

一是打造“愚公精神数字展馆”。搭建 3D 虚拟展厅,分 “典故溯源”“时代传承”“青年实践” 三大板块,收录古籍记载、影像资料及当代奋斗案例,设置 “云端留言墙” 供网友分享感悟,开发 “愚公闯关” 互动游戏,通过模拟 “开山修路” 等任务传递坚韧精神。

二是构建多平台传播矩阵。在短视频平台开设官方账号,定期推送“一分钟读懂愚公精神” 微动画、“当代愚公” 人物专访;联合社交平台发起 “我的愚公时刻” 话题,鼓励用户上传坚持追梦、攻克难题的短视频,优质内容获流量扶持并纳入展馆素材库。

三是开发线上线下联动功能。平台设置“实践地图”,标注各地传承愚公移山精神的志愿服务点(如山区支教、荒漠治理项目),用户可在线报名参与;开设 “云课堂” 板块,邀请学者、劳模直播解读精神内涵,配套下载 “愚公精神学习手册” 电子资料,形成 “浏览—互动—实践” 的传播闭环。

结 语

愚公移山精神历经千年沉淀与时代淬炼,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更成为融入共产党人血脉的红色基因。其蕴含的辩证智慧与奋斗内核,与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在价值导向、精神滋养上高度契合,为当代青年筑牢信仰之基、培育奋斗之志、强化实干之责提供了鲜活教材。营造社会氛围、用活文化资源、搭建网络平台等路径,从家校社协同到数字技术赋能,既为精神传承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案,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年教育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站在民族复兴的关键节点,唯有持续推动愚公移山精神融入青年成长全过程,方能引导一代又一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洪流,以“功成不必在我” 的境界和 “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在攻坚克难中书写青春华章,为实现中国梦注入不竭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