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医保参保“临界群体”的保障盲区问题及对策研究

日期:08-06
字号:
版面:第T03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引 言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医疗保障,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完善公平适度的待遇保障机制,是重要的改革任务之一。各地在贯彻《意见》过程中,应着力解决医疗保障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但在制度推进过程中,部分处于就业、收入、地域等边缘状态的群体,仍较难稳定参保,持续享有待遇面临挑战。像外卖派送骑手、自由职业者、流动务工的这部分群体,屡屡鉴于缴费要求较高,参保形式复杂、制度衔接不顺畅,长时间在医保保障外游离,这不仅会制约医保制度公平性与可持续能力的提高,同时会阻碍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他们也许因一场突发疾病便陷入了经济方面的困厄,呈现出医保覆盖“量”与“质”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如何识别并有效回应这些“临界群体”的保障难题,是促进医保制度往更公平、更可靠方向迈进的核心问题。

一、“临界群体”的识别与特征

医保“临界群体”是指在医保制度范围内难以长期稳定参保的人群,主要包括灵活就业者(诸如骑手、自媒体创业者)、跨省流动的人口、处于低收入边缘的人群以及高校毕业生等。其碰到的缴费压力大、医保关系转移困难、频繁断保等难题,体现出身份边缘化、风险暴露度高、与医保制度黏性弱等特点。识别且回应这一人群的需求,是医保实现深度保障的重要前提。

二、医保制度盲区的具体体现

医保“临界群体”保障存在的盲区主要体现于三个层面:参保起点的制度性阻拦、保障实施中的衔接不畅、服务体验的实际差别。

(一)缴费制度不适配

“临界群体”大多为个体从业者和流动打工一族,找不到固定单位承担缴费的义务。实际上,城乡居民医保可自己来缴费,但需一次性把全年保费都交上,对收入常变动人群压力偏大。要是灵活就业的参保人员选择职工医保,就得承受单位与个人双份的缴费压力,费用负担过重,直接对其参保的意愿产生抑制。

(二)关系转移与待遇接续难度大

尽管国家推行了医保转移接续的政策,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依旧存在“数据孤岛”、流程繁琐、经办滞后之类的状况。尤其是跨省流动的人群,往往由于异地转移棘手、就医结算时间长,出现参保中断问题。若医保的缴费进程中断,甚至会干扰待遇的顺利享受,可能导致缴费年限重新核算、报销比例下调之类状况。

(三)制度服务感知弱、激励机制缺失

当前对“临界群体”参保激励政策的针对性不足,政策宣传多以行政通报形式予以下发,无法覆盖到那些非正式就业人群。很多人鉴于不晓得待遇如何、担心得不偿失而放弃参保,往往还会因异地就医的限制、报销手续的繁琐、政策口径的差异等情况,降低了对制度的获得感。

这些盲区并非源于制度缺失,而是政策落地之际,未充分回应结构方面的差别和现实生活的复杂多样,使得“参保”跟“保障”之间存在明显衔接断裂。

三、深层原因分析

医保“临界群体”保障盲区的形成,根源在于制度设计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张力。

第一,制度结构分割,城乡居民医保与职工医保长期并行,缴费责任与待遇水平悬殊,使处于两者之间的群体难以自然衔接。

第二,政策制定以单位参保为中心,忽视了新就业形态、灵活从业等非标准劳动方式的快速增长,导致制度滞后于劳动市场变迁。

第三,地方治理能力与财政承压并存,部分地区在扩面与保障中面临资源紧张,易形成“重数量、轻服务”的导向。

第四,信息化建设与服务体系不均衡,全国统筹尚未真正实现。“跨区域、跨身份”流动人群在办理、认定和待遇享受过程中面临断点,易在技术和流程中被边缘化。

这些因素交织,构成了制度运行中对“临界群体”的系统性忽视。

四、对策建议

针对“临界群体”的制度盲区,应从制度适配性、缴费弹性、管理协同与服务体验四方面着力。

(一)应建立差异化缴费机制

对灵活就业人士建立分档缴费的模式,按收入高低自主选定缴费标准,引入分阶段式财政补贴,拉低初次进入参保体系的门槛,以应对“保不起”的现实窘境

(二)推动医保关系在全国范围内顺畅转移接续

依托国家医保信息平台,加速破除地区间的数据隔阂,减少民众办理相关材料与等候的时间,保障异地就业人士医保待遇不脱节、不降低水平。

(三)建立针对灵活就业平台的责任引导机制

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国家与地方政府一起打造参保引导平台,共同承担社会责任。

(四)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与参保便利性

依托社区、街道和平台企业构建常态化政策宣传与咨询服务网络,主动把参保政策送到“制度边缘人群”处,增进其对制度的可察觉水平,促使参保行为变“被动参保行径”为“主动参保行动”。

结 语

应保尽保作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的基本要求,不仅关系到制度的可持续,也是实现制度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临界群体”问题暴露出医保制度跟社会结构变化当中的不一致,其出现不光影响到个人的就医获得感,也对制度整体公平及稳定地达成形成掣肘。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医保,不应仅达成覆盖率数字上的合格,还应关注处在制度周边、参与能力较弱、服务体验不好的这部分群体。伴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就业形态多元化趋向明显,医保制度应以更强的适应性回应社会的变化形势,经由制度柔性设计与服务机制升级,带动医保自“浅层覆盖”向“深度保障”转变,增添制度的韧性与包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