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新质生产力视域下乡村人才现代化转型路径研究
日期:08-06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路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此背景下,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的运用与发展,催生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同时也对传统乡村劳动者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及组织方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实践表明,乡村人才的现代化转型仍面临多重挑战:数智技术应用不足导致传统劳动者知识技能更新滞后、人才外流致使新产业所需人才匮乏以及人才向适应新质生产力方向转型存在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亟须采取具体可行的措施,以充分释放乡村人才在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中的效能。
一、素质重塑: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在数字时代,部分农民个体因缺乏数字技能而无法充分发挥潜能,需构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帮助农民激发其作为主要乡村内生力量的潜能。第一,精准识别需求缺口,为农民构建模块化、场景化的数字素提升课程。需摒弃传统“大水漫灌”式培训,依托大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结果,精准把握不同区域、产业、年龄段农民对于数字技能的需求点,以此为基础开发高度模块化、紧贴农业生产全链条和乡村生活实际的沉浸式课程体系。第二,创新多元化供给机制,为农民打造“政产学研用”相融合的赋能平台。要突破单一主体培训的局限性,构建政府引导、高校与科研机构支撑、龙头企业带动、社会化服务机构参与、农民需求反馈的协同育人网络。通过各方共建共享实训基地、线上学习平台、专家工作站等载体,形成优势互补、动态响应的可持续赋能生态,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内容的前沿性与实用性。
二、制度创新:健全乡村人才引育留用激励机制
乡村人才外流造成新型劳动人才供给短缺,为破解这一结构性矛盾,需通过系统性制度重构,建立与农业新质生产力适配的激励机制。第一,建立需求导向与柔性机制并重的二元人才供给体系。县域部门可依据当地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划,精准编制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实施“产业顾问”“候鸟专家”等引才计划。同时,允许科技特派员、返乡创业人才保留城市社保关系的同时享受乡村岗位补贴,破除城乡人才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第二,构建本土化开发与职业发展多通道协同的激励体系。通过设立乡村振兴人才专项基金,资助本土青年参加国家高等农业院校“订单式”培养,有针对性地为乡村引育人才。推行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制度,将数字技术应用、生态农业创新等纳入评价指标,打通乡村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第三,强化物质保障与价值认同相结合的留才生态。各地可为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提供产权型人才住房,同时建立“新农人”荣誉体系并相应配套经费,使其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利益共同体”与“价值共创者”。如各地可划拨专项用地建设产权型人才住房,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服务满5年可获完全产权,配套农业园区通勤班车与子女教育绿色通道。设立“新农人之星”年度评选,分设技术创新、产业带动等类别,获奖主体可获5万—20万元创业补贴,优先纳入乡村振兴项目库,让人才扎根乡村、共享发展红利。
三、平台赋能:构建新业态与人才协同发展格局
实现乡村人才与农业相关产业的深度耦合需通过数字平台建设,为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实践载体。第一,相关部门可打造高质效的新业态集群,拓展人才价值实现载体。要重点培育智慧农业、生态文旅、数字商贸、文化创意等融合型新业态,在此基础上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乡村振兴示范区等数字平台,集成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构建全链条数字化场景,为新兴职业群体创造专业化岗位,使乡村人才的自身能力与新业态需求相匹配。第二,营造创新包容的乡村文化生态,强化人才归属感。为推进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可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设“新农人讲堂”,推广结对帮扶模式,构建尊重知识、崇尚创新的社群氛围,激发人才内生创新动力。第三,健全适配新就业形态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应大力实施“乡村人才安居工程”,在产业集聚区配套建设人才公寓与共享办公空间。同时,强化县域数字政务能力,可精准推行“一码通享”服务,显著降低人才在乡村发展的制度性成本,构建“乐业”与“安居”并举的发展环境。
结 语
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其核心在于实现乡村人才的现代化转型。破解乡村人才的转型困境需实施教育培训、制度优化与平台建设协同推进的综合性举措,从而形成人才素质升级、产业形态优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联动体系,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与劳动者素养提升辩证关系的科学论断。未来应着力强化政策协同与乡村人才数字化转型,通过人力资源效能释放持续推动农业强国建设,最终达到乡村人才全面发展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