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新质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时代创新与必然趋势

日期:08-06
字号:
版面:第T01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当代的发展与创新,指出其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特征,突破了传统生产力形态,并对劳动者素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通过分析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资料革新及劳动对象扩展,阐明新质生产力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出发,论证了新质生产力成为生产力发展必然趋势的理论依据,强调其在推动生产力质变、促进社会分工深化和调整生产关系中的核心作用。新质生产力的演进不仅源于科技进步,更体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实践需求,为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由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三大要素构成,是一个动态演进、不断自我优化的复杂系统。其本质不仅体现在改造自然的能力上,更表现为各要素的持续升级和重组。随着科学技术深度融入生产力系统,生产资料不断革新,劳动者能力持续提升,推动各要素协同进化。这种优化并不是简单的线性积累,而是在量变基础上引发质的飞跃,促使生产力整体形态向更高级阶段跃迁。新质生产力正是这一历史性跃迁的产物,它是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后形成的质变性、高阶化形态,标志着人类生产力继“手推磨”的封建生产力和“蒸汽机”的工业生产力后,进入了以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核心的新阶段。其运作逻辑表现为:数字化技术全面赋能生产过程,重构并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整体升级,实现生产系统的数智化转型和整体效能提升。这种系统性重构不仅改变了传统生产方式,也推动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革,成为新时代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新质生产力体系中,劳动者始终处于核心地位。他们不仅是生产过程的直接执行者,更是生产要素创造性整合和高效配置的主导力量。为了适应这种高阶形态,劳动者素质必须实现根本性提升。他们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熟练的数字技能、跨领域思维和创新能力,成为能够熟练掌握现代科技与智能工具的复合型人才。这一转型推动劳动形态发生深刻变化——从单一机械性体力劳动逐步过渡到以复杂创造性、知识密集型为主导的脑力劳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出,劳动者素质的提升受到劳动社会化水平、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自然科学进步的多重影响。因此,新时代亟须系统化、结构化地培育既具备创新能力又掌握数字技术的新型劳动者队伍,为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实现从体力型劳动者到知识型、创新型主体的历史性飞跃。

劳动资料作为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其发展水平直接反映经济形态的差异,并构成生产效率的重要支撑。在新质生产力框架下,劳动资料在科技创新推动下不断更新迭代,呈现出显著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征。一方面,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与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高度智能化和柔性化的工具系统;另一方面,劳动资料在精准性、灵活性及整体生产效率上实现质的突破。这种技术革新不仅突破了传统机械生产的刚性局限,还赋能劳动者超越生理和技能限制,使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精细和灵活,极大地提升了生产系统的综合效能。新质劳动资料通过AI和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的多维跃升,成为推动生产力质变的关键支撑,充分印证了马克思“劳动资料决定经济形态”的经典论断。

劳动对象也发生了革命性扩展,其范围从传统的自然资源和物质对象,拓展至包括数据、信息、算法等在内的新型生产要素。数字技术和智能工具深度嵌入产业链各环节,不仅加速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行业的数智化升级,还催生出云服务、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和业态。劳动对象的扩展路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推动传统产业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网络化转型;二是以技术创新为依托,培育新兴领域,释放数据要素和信息流的潜力,构建数据驱动型价值体系。这种多元化、高价值的劳动对象体系为生产力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是新质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的重要物质保障和价值源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生产力分类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生产力发展的特殊形态。他将生产力划分为资本的生产力、精神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和机器的死的生产力。其中,资本的生产力强调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被资本占有后形成的转化机制:科学技术革命和机器体系规模化应用被资本逻辑重构为增值工具,分工协作、技术进步和自然资源则沦为资本积累与剥削的手段。这一生产力形态虽推动了大规模生产和物质财富积累,但其内在矛盾日益凸显,表现为劳动异化、阶级对立和生态危机的加剧。马克思指出,资本逻辑下的生产力虽然创造了工业文明的奇迹,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根本对立,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当资本逻辑无法再容纳和调动持续扩展的生产力时,更高级的新型生产关系将孕育而生,通过调整生产资料所有制、重塑社会分工与资源配置,实现对生产力需求的有效适配,推动人类社会迈向更加高效、公平和可持续的新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