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传承儒家孝道思想,构建老龄化社会和谐图景

日期:08-06
字号:
版面:第T01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当银发浪潮席卷华夏大地,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根据权威统计,截至2023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突破2.1亿,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5.4%,远超国际公认的深度老龄化标准(14%)。这一结构性转变,不仅深刻挑战着传统的家庭照料模式,更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严峻考验。面对这一时代命题,回望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儒家孝道思想历经千年风雨,其核心精义依然闪耀着穿透时空的智慧光芒,为构建积极老龄化社会提供着不竭的精神资源和实践启迪。

一、儒家孝道:超越物质供养的精神内核

儒家思想以“仁”为基石,而“孝”被尊为“仁之本”,是伦理大厦的第一块基石。《论语》开篇即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定论。儒家所倡之“孝”,绝非单向度的物质供给或简单顺从,其内涵深邃而丰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伦理实践体系。

敬养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此言,直指孝道精髓在于内心的“敬”意。对父母的赡养,物质供给是基础,但缺乏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关爱,则与饲养犬马无异。真正的“孝”,要求子女在保障父母衣食无忧的同时,更要关注其精神世界,给予情感的慰藉、人格的尊重和尊严的维护。

承志继业,血脉与精神的延续。《孝经·开宗明义章》强调:“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儒家将个人成就与家族荣耀紧密相连。子女通过自身的修养、事业的成就光耀门楣,使父母因子女的优秀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与荣耀,这被视为孝的最高层次。这不仅是对血脉的延续,更是对家族精神与价值观的传承。

谏诤之责,理性之爱的体现。孝并非无条件的盲从。孔子明确提出:“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当父母言行有失时,子女有责任以恰当的方式、和悦的态度进行规劝。这种基于理性与关爱的“谏诤”,是为了父母自身的完善和避免更大的过错,是更深沉的爱与责任担当。

丧祭以礼,慎终追远的教化。“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儒家高度重视对亡故父母的丧葬与祭祀之礼。这种“慎终追远”的仪式,不仅是对生命终结的庄重告别,更是维系家族情感纽带、强化代际伦理意识、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手段。它教导生者不忘本源,感念亲恩,使孝道精神得以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二、现实挑战:传统孝道遭遇的时代变局

当下中国社会结构巨变,正深刻重塑着家庭形态与代际关系,传统孝道实践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家庭结构核心化与小型化,“421”模式的压力倍增。独生子女政策后遗症效应显现,大量家庭形成“4位老人 + 1对夫妻 + 1个孩子”的倒金字塔结构。中年夫妇作为“夹心层”,承受着上养父母、下育子女、职场竞争的多重压力,使得对每位老人的精细照料变得力不从心。家庭规模的小型化,也意味着传统大家庭中人力互助资源的锐减。

人口流动常态化,地理隔阂下的“有心无力”。城镇化进程加速,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从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形成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地理空间的阻隔,使无数子女陷入“父母在,远游难顾”的困境。即使有孝心,也常因工作羁绊、路途遥远、成本高昂而难以常伴父母左右,“空巢老人”“留守老人”现象普遍,日常照料与情感陪伴成为奢望。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老年人口中,超过一半处于“留守”状态。

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与个体意识增强。现代社会中,个体主义、个人价值实现的观念日益凸显。年轻一代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消费观念等方面与父辈存在显著差异。传统孝道中“顺”的伦理要求,在强调个人选择与独立精神的今天,时常引发代际间的理解障碍甚至冲突。如何在尊重个体自主性与履行孝道责任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新的伦理课题。

三、和谐图景:孝道思想赋能现代养老体系

面对挑战,绝非意味着孝道思想过时。相反,其核心精神恰是破解困境的文化密钥。我们亟须在传承中创新,构建以孝道精神为底蕴、多元主体协同支撑的现代养老体系。

(一)重塑家庭核心:从“小孝”到“大孝”的观念升华

强化情感赡养与精神慰藉。鼓励家庭成员无论身处何地,都应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视频通话、即时通信等),增加与父母的情感交流频率与深度。倡导“常回家看看”制度化落实,鼓励企业落实探亲假,社会营造理解支持氛围。社区可组织“亲情日”活动,促进代际互动。孝道的核心应聚焦于心灵的靠近与情感的共鸣。

弘扬“养志”传统,支持“银发价值”。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身体条件允许的老人参与社会活动、志愿服务、知识传授、经验分享,实现“老有所为”。社区可搭建“长者学堂”“银发智库”等平台。子女应积极肯定并支持父母的社会参与和自我实现,使其感受到持续的尊严和价值感,这正是对“扬名显亲”现代内涵的生动诠释。

(二)筑牢社会支撑:构建“孝道友好型”支持网络

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是契合绝大多数中国老人“不离家、不离社区”养老意愿的核心路径。政府需加大投入,强化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功能,提供高质量、可负担的日间照料、助餐助浴、康复护理、紧急呼叫、精神关爱等服务。推广“家庭养老床位”模式,将专业服务延伸入户。培育专业社工队伍,提供心理疏导、权益维护等支持。

创新科技赋能智慧养老。广泛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推广智能穿戴设备监测老人健康和安全状况;利用智能家居系统提升居家便利性与安全性;发展远程医疗服务,使优质医疗资源触达家庭和社区;搭建智慧养老信息平台,实现服务需求与供给的高效精准对接。科技是弥合空间距离、提升照护效率的强力工具。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强化家庭支持。优化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加大赡养老人支出的抵扣力度。探索建立更普惠、可持续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为失能老人的照护费用提供社会化分担机制。严格落实职工带薪休假、探亲假制度,保障子女照料时间。在保障性住房分配、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等方面,优先考虑有赡养老人需求的家庭。法规政策是家庭尽孝的重要支撑。

(三)弘扬孝道文化:营造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

国民教育体系融入孝道教育。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将孝道伦理的现代内涵融入德育课程和实践活动。通过经典诵读、故事分享、主题班会、社会实践(如走访敬老院、服务社区老人)等方式,让青少年理解孝道的意义,培养感恩之心和责任意识。

媒体与文艺作品的价值引导。主流媒体应积极宣传新时代孝亲敬老模范事迹和现代孝道理念。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反映代际和谐、展现孝道温情、讴歌积极老龄化的优秀影视、戏剧、文学作品,讲好新时代的“孝”故事,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风气。

发挥基层组织的引领作用。村(居)委会、老年协会等基层组织是孝道文化落地生根的关键。可通过评选“孝善家庭”“好媳妇好女婿”等活动,树立身边的榜样;组织开展孝道文化讲座、家风家训传承活动;调解赡养纠纷,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营造守望相助、孝亲睦邻的社区环境。

四、结语:在传承与创新中照亮“银龄”之路

儒家孝道思想,绝非尘封于历史典籍中的僵化教条。其蕴含的“敬”“养”“承”“爱”之精神内核,穿越千年时空,依然是指引我们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宝贵精神坐标。构建老龄化社会的和谐图景,关键在于实现传统孝道精髓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创造性融合。这是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与实践创新。它要求家庭重新定位其核心功能,从单纯的生活照料转向更深层的情感联结;要求社会构建起强大的服务支撑网络,成为家庭尽孝的有力臂膀;要求政策法规体系与时俱进,为孝道实践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更要求全社会共同营造尊老、爱老、敬老的浓厚文化氛围。

将孝道思想所承载的温情与责任转化为推动老龄化社会和谐发展的磅礴力量,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书写好的关于文明与责任的答卷。在传承与创新的交汇点上,孝道这盏古老的明灯,将照亮中国积极应对老龄化社会的崭新征程。

2024年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创新资助重点项目“儒家孝道思想的德育价值及实践路径研究” M-CX-ZD-2024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