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让病树再逢春:泰州医药高新区破产重整释放大健康产业生产力

日期:08-06
字号:
版面:第A01版:新闻       上一篇    下一篇

□通讯员 顾嘉辉 江苏经济报记者 潘一嘉

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医药高新区法院(以下简称高新法院)高效发挥破产重整优化市场资源配置与拯救有价值企业的程序功能,强化府院联动,灵活运用“涉破医药企业资产处置与投资人招募平台”(又称“二次招商平台”),通过债权调整、资产重组、营业整体转移等方式促成大健康产业“濒危企业”焕发新生,盘活闲置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并形成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广、专、全、稳”四字诀工作法得到泰州市政府领导充分肯定。

守护核心价值:

维护科技资产存续,筑牢重整根基

走进江苏天邦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邦医疗),明亮洁净的厂房映入眼帘,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消毒水味。洁净车间里,身着白色无菌服的操作员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精密组装,各类自动化设备也在有序运转,呈现一派繁忙景象。难以想象,眼前这个生机勃勃的企业,数月前还处在破产边缘。

天邦医疗是一家专注于医疗器械及有关设备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现代化洁净生产车间、14项核心专利及6项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凭借在细分领域的技术积累和资质优势,天邦医疗曾建立起稳定的市场渠道,作为区域内重要的医疗器械生产商,其产品曾服务于国内外医疗健康领域。然而受制于整体经济形势,天邦医疗因市场交易价格波动导致经营异常,形成大额债务,职工工资、社保金等无力筹措。

高新法院在执行中发现,天邦医疗具有典型的重整价值,为避免拆分处置知识产权、行政资质等核心资产导致价值贬损,法院通过“执破融合”机制将企业导入重整程序。重整期间,法院协同生物医药园区落实入园政策,协调物业同意由重整投资人继续租用原有场地,指导管理人依托“二次招商平台”向同行业潜在投资人定向推送发布破产资产处置招募信息,从发布招募公告到成功招引重整投资人仅用时半个月,有效维持洁净车间和生产许可条件,进而维护企业主营业务,助力债务人“涅槃重生”。该案成为护航大健康产业企业存续发展的标杆案例。

天邦医疗重整投资人负责人赵荆璞高度称赞:“通过破产重整程序,我们不仅取得了洁净厂房,‘存续式’重整也切实解决了专利权与生产经营许可转移难题,重整成功后公司经营已经步入正轨,近期将有多个技术持续转化为生产动能。”

“大健康医药制造是‘智’‘物’的结合,需要长期研发投入、成果转化,核心生产要素在于技术、专利、批文,还需配套建设洁净厂房、设备设施作为生产许可要件,这些生产要素具有一定的同质性,都不可缺少。近年来,法院办理的重大破产案,都能高效募集投资,医药制造行业生产要素被有效盘活,既取得了投资人的青睐,也能延续主营业务,释放了应有的活力和动能。”泰州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管理办公室党工委副书记、主任蒋鹏说。

精准匹配破局:

平台赋能,招募“懂行人”接盘重生

泰凌生物制药江苏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凌生物)是一家疫苗及生物制品研发生产企业,拥有先进的生物技术平台和药品生产资质。然而,因对赌失败、产品销路不佳、控股股东破产等原因,流动资金链断裂,涉多起执行案件,名下不动产先后被多家法院查封,2022年起停产。执行程序中,高新法院执破融合团队决定保留公司厂区土地使用权及建筑物、生产设备、无形资产等具备重整价值的主营资产,先行处置与主营业务无关的空置房屋,后将泰凌生物导入预重整程序。预重整期间,法院指导管理人向同行业潜在投资人定向发布破产招募信息,磋商落实投资方案,以期最大限度引入拥有资金、技术或人才优势的高质重整投资人。但几经招募均无投资人表达投资意愿。

“泰凌生物因受母公司苏壹制药破产危机的直接传导,承担着大量关联担保债务,且经调查,公司名下专利等无形资产并不具备实际市场价值,若不能合理解决该项资产的处置问题,投资人在考虑投资成本和后续经营风险后很难参与竞买。”商事审判团队负责人吴翔经过走访调查投资人顾虑后如是说。

面对这种情形,高新法院因“案”制宜,果断指导调账剥离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的非优质资产,将债务人不动产整体打包作为投资标的,极大提升招募投资效率并加快重整审理进程,彻底打消了投资人的后顾之忧。同步邀请医药高新区工委主要领导亲自招商,最终成功招引重整投资人,泰凌生物重整案亦宣告成功。

“法院对口处置资产的精确度之高,园区的招引投资力度之大,让我们投资人受惠颇丰。”泰凌生物重整投资人艾兰得泰州公司负责人顾炜感慨,“我们在泰州医药城地区的投资计划早已具备,只欠缺符合我们独有生产条件的地块这股‘东风’,能顺利取得这块宝地和资产,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后续的投资建设。”

巧解预付困局:

集中和解,化解“预付式”消费债务

曾几何时,泰州市舒安姆体育文化有限公司以其专业的健身设施、丰富的课程选择及便捷的商业核心区位置,成为当地健身爱好者信赖的选择。然而,该公司突然歇业,大量会员陷入困境——预付余额尚未消费,单独维权成本高、收益低。会员王嘉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刚办卡没练几次店就关了,退这点钱单独打官司还不够麻烦的,本以为只能认栽了。”当时,涉及金额不等的会员总数高达400余人,群体性纠纷一触即发。

面对这一棘手的“预付式”消费困局,高新法院未止步于传统的个案审理或简单清算,而是发挥破产和解功能,指导破产管理人深挖出资情况,发现唯一股东出资不实,管理人依法起诉要求该股东履行出资义务。这一破局“胜负手”,直接促动股东面对责任,寻求整体解决方案。在法院督导和协调下,债务人股东、全体债权人展开协商,各方达成一揽子和解协议:股东自愿承担清偿责任,所有400余名会员的预付款项均得到100%清偿。

“启动破产程序后,法院指导管理人深挖股东责任,对方主动找我们谈和解,最终竟然真拿回了全部会费!必须为高新法院的智慧解法点赞!”王嘉的感慨代表了受益会员群体的共同心声。

此次集中和解的成功实践深远意义在于,它不仅从源头上一次性、实质性地化解了400余件潜在“预付式”消费纠纷,避免了群体性事件风险,减轻了会员诉累,更重要的是,为陷入困境的康养健身服务类企业探索出一条负责任的司法退出路径。法院通过法律框架内的精准施力与善意引导,既保护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也最大程度降低了对经营主体及其背后投资创业活动的冲击,有力维护了地方健康服务与文化产业的稳定生态,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深度统一,为持续优化健康产业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宝贵的“泰州经验”。

破茧焕新机:

重构租赁关系,稳定经营盘活资产

泰州市顺达纸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顺达公司)原是一家从事包装纸制品的企业,主要资产为土地、厂房和生产设备,因经营不善渐入困境,被多家法院执行,遂将场所、设备整体总包给荣诚公司。荣诚公司承接了某国际知名家电制造企业的包装业务,近年来,法院对顺达公司执行措施不断。

“我们按期向法院交纳租金,但执行法官经常来我司调查顺达公司情况,查封设备冻结债权,有时一天来两家法院,让我司心惊胆战。一旦顺达公司的资产被拍卖,我们就得另寻他处,重型设备迁移需要数周时间才能恢复生产。这段时间,我们可能就被大客户从供应链中除名了。公司80余名工人的饭碗是个大问题。”荣诚公司负责人陈爱荣说。面对承包人这一困境,高新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敏锐找到问题焦点:既要保障债权人利益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又要维护荣诚公司这一稳定经营实体的存续,保住就业和产业链。

顺达公司现有的纸制品生产链较为完善,遂同意导入破产重整,并建议承包人参与投资人招募,但最终不遂其愿,第三人竞得投资人资格。如何继续实现“稳产业、保就业”目标,法官又犯起了愁。深入剖析资产现状、租赁价值、产业关联性及员工安置风险,法院明确“维持现有生产稳定、促成新老主体合作”的最优路径,先是向重整投资人争取了6个月的租赁缓冲期,再积极扮演“撮合者”的角色,多次走进厂区组织重整投资人与荣诚公司开展多轮实质性磋商,探索灵活务实的合作模式,促成双方摒弃强制清场转而达成协议,由重整投资人参股荣诚公司,双方实现深度合作。荣诚公司不仅得以在原租赁场地继续稳定经营,避免了灾难性的搬迁停产,更在部分加工领域与投资人建立了新的合作关系,实现了资源的再优化、产业的再升级。

“这个破产重整案件的办理,挽救了一个企业,保住了一个项目,养活了一批工人,维持了辖区的经济指标和社会稳定,各方面的效果太好了。”泰州医药高新区寺巷街道办主任喻海峰感叹道。

“2024年以来,高新法院破产审判工作深化府院联动协调机制,加强与商会、行业协会的沟通衔接,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助力产业创新升级,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化解企业债务23.25亿元,贡献税收843.23万元,盘活厂房8.95万平方米、土地276.5亩,妥善安置职工并新增就业岗位415个。通过‘二次招商’引进折叠手机铰链、液体制剂等5个新项目,引入投资3.5亿元,项目全部达产后,年产值预期超7亿元,年税收达5000万元。”高港区副区长、医药高新区(高港区)发展改革委主任蔡磊说。

“高新法院将深入探索推进破产重整新机制,壮大‘二次招商’特色做法,进一步重组沉淀的生产要素,活化沉睡的投融资关系,稳定碎片化的利益冲突,为大健康产业集聚发展和泰州‘大海新晨’产业体系崛起,全力接续司法力量。”泰州中院党组副书记,高新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