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农田水利建设研究
日期:08-01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作为华北抗战的重要战略支点,其农业生产的稳定直接关系到军民生存与抗战大局。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在根据地经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抗战时期,根据地党和政府克服战争破坏、资金短缺、技术匮乏等多重困难,坚持兴修水利工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利建设体系,不仅保障了粮食生产、改善了民生,更为巩固大后方、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一、晋冀鲁豫根据地水利建设的背景
晋冀鲁豫根据地地处黄河、漳河、卫河流域,气候干旱与水患频发并存,“十年九旱,一雨成灾”是当地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抗战前,该区域水利设施因常年失修和战乱破坏,灌溉能力锐减,粮食产量低下,民众生活困苦。20世纪30年代冀南地区因漳河泛滥,年均受灾面积达百万亩,逃荒民众数以万计。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打破粮食短缺的困境,根据地党和政府将水利建设列为保障军需民食的重要举措,除了及时发放各种救济,还积极动员民众参与水利事业,以战胜水旱灾害、改善人民生活和巩固大后方。作为华北主要产粮区,该区域的战略地位促使根据地党和政府必须动员当地群众,构建自主的水利保障体系,加快水利建设步伐,在保障民生的基础上促进抗战胜利。
二、晋冀鲁豫根据地水利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健全组织体系,加强制度保障
根据地党和政府建立了从边区到村的多级水利管理体系。晋冀鲁豫边区成立水利委员会,下辖漳河、卫河等专管机构,各县设水利分局,村设水利小组。在这样的组织体系下提高干部对修水利的重视,并动员群众参与到水利建设中来,形成“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管理模式。同时颁布兴修农田水利的一系列法令条例(如《太行区兴办水利暂行办法》),明确工程规划、资金筹集、用水分配等制度,规定“凡关乎整个渠道之工程费用,灌溉渠应按亩摊款出工,饮用渠应按人口及牲口数出工,按合理负担之比例出款”合理负担原则等。晋冀鲁豫根据地通过该制度组织民工参与建设,使农田水利建设有法可依、依法办事。
(二)克服工程技术困境
根据地党和政府领导工人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克服了诸多工程技术难题,其中党和政府重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讲求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在工程技术的攻坚克难中屡建奇功。根据地缺乏现代建材与设备,如筑坝所需沙袋等,太行山区根据地军民用荆条编筐装石,代替沙袋筑坝,解决了材料短缺问题。面对缺乏精确的地形图和水文资料等难题,如有水利干部用绳子丈量河道,以燃香计时测算流速,完成初步水文调查等破局之法。此外,技术上采取“传统与改良结合”的策略,利用当地工匠经验改良工具,如将传统辘轳改造为脚踏式水车,效率提升3倍;同时借鉴先进技术,在渠道建设中采用“跌水消能”设计,减少水流冲刷,延长工程寿命。总之,根据地的水利建设以干部和群众的智慧弥补技术短板,依靠群众、土法上马、因地制宜。
(三)发动群众,开展互助合作
兴修水利与农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通过有效的政治教育动员农民参与其中具有高度的可行性。根据地党和政府创造性地运用“互助合作”模式动员群众,通过变工队、扎工队等组织形式,实现劳动力合理调配。1944年,在太行区“水利突击月”中,平顺县组织多支变工队,完成大量水利建设,如西沟村打井修渠等。互助式合作办法集中多数人的力量创办水利合作事业,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也提高了党的威望、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此外,根据地党和政府注重对技术人员的动员,吸纳知识分子和民间工匠组建技术小组,培训农民水利员,编写《简易水利技术手册》等通俗读物,对群众的技术专业素养进行培训,使其与人民群众的智慧有机结合。
三、晋冀鲁豫根据地水利建设的成效与影响
(一)农业生产的显著提升
水利建设使根据地灌溉面积从1939年的约100万亩增至1945年的300余万亩,通过水利建设、垦荒和农业技术改良,粮食年产量从约800万石增至1500万石,不仅实现军民粮食自给,还能支援其他根据地。如冀南地区通过漳河治理,1945年棉花产量较1936年增长约60%,成为八路军被服生产的重要原料基地。
(二)社会凝聚力的增强
水利工程的修建过程成为根据地民主实践的生动体现,用水分配实行“先下游后上游、先稻田后旱地”的公平原则,通过村民大会协商解决用水纠纷,1944年太行区水利纠纷较战前显著下降。群众通过参与工程建设,切身感受到根据地党和政府造福人民的使命责任,仅1943年就有数万农民主动参军,形成“修渠保田、参军保国”的良性互动。
(三)抗战支撑能力的强化
充足的粮食储备为根据地持久抗战提供了物质基础,冀鲁豫区为前线提供了较为充足的粮食供应。同时,水利设施改善了交通条件,部分水渠兼作运输通道,在反“扫荡”中发挥了隐蔽转移的作用。
四、结论与启示
抗战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水利建设,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实践。通过构建政府主导与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动员模式,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实现了水利事业的发展,不仅保障了农业生产和抗战需求,更积累了宝贵的群众基础和政治影响力。其坚持因地制宜、注重民生效益、依靠群众力量的做法,对当代水利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群众改造自然、战胜困难的不屈精神和创造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