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赋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探索
日期:08-01
一、科学技术具有二重性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科学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工具,犹如一把双刃剑,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福祉,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迈进,也伴随着潜在的负面效应。
从积极方面来看,科学技术推动生产方式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缩短了人的劳动时间,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求。恩格斯提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生产对科学的产生具有推动作用,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天文学应运而生;天文学借助于数学才能发展,因此数学也开始发展;随着城市和大型建筑物的出现以及手工业的发展,有了力学。由此可见。生产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但是也恰恰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高。直到工业革命的出现,随着蒸汽机与电力的相继应用,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家因此牟取高额利润,因此消极方面也随即出现。
从消极方面来看,科学技术引发的生态问题不容小觑。就工业方面来说,在工业革命时期,燃煤技术作为当时工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其大规模应用直接导致了严重的大气污染,煤炭燃烧过程中释放的大量有害气体不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更使得人类生存环境以及整个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形成了诸如酸雨、雾霾等恶劣天气现象。在农业方面,农药和化肥的广泛使用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作物产量,满足了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但其带来的污染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农药残留不仅污染了农产品,影响食品安全,更对土壤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进而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这些负面效应充分表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非单纯带来福音,而是一种具有双重性的社会现象,能引发一系列生态问题,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因此,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便利与进步的同时,我们更应关注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
二、科学技术导致人与自然的异化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的概念,指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直接原因”,并阐述了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四种模式。异化劳动的产生根植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确立过程,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分离构成了异化的物质基础。机器化大生产使得人为了谋生而失去自由劳动,从而转化为异化劳动,工人沦落为机器的“附属品”。科学技术的出现成为资本家谋取利润、压榨工人剩余价值的“工具”,劳动过程被科学技术支配,因此,科技导致了“劳动异化”以及“科技异化”。
就劳动者方面来说,首先,工人受到身体上的折磨。恶劣的工作环境与高强度的劳动导致工人身体机能退化。机械化生产要求工人重复单调的动作,再加上资本对劳动时间的剥削,使得工人身体变差,存在诸多健康风险。例如,19世纪英国纺织工人每天工作14~16小时,因长期保持同一姿势导致脊柱变形、视力下降;19世纪伦敦煤矿工人患“黑肺病”(尘肺病),平均寿命仅35岁。其次,工人还受到了精神上的摧残。由于工人无法决定劳动内容,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不属于自己,反而成为支配和压迫自己的力量。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自己反而越贫困,商品成为异化的存在。劳动者被迫劳动,在劳动中感到痛苦,劳动不再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在异化劳动中,人类的本质被剥夺,人被贬低为动物性的存在,丧失了人的本质。除此之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之间因竞争岗位产生敌对关系。人们过于关注个人私欲利益,且贪得无厌、永不知足,对他人和社会麻木不仁,甚至冷酷无情。这种人际关系异化与社会孤立现象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人们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不惜损害他人的权益,导致社会信任度下降,合作难度增加。
就自然方面来说,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应该是动态平衡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谋取生存发展的资料,科技本应是人类认识自然规律、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工具,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异化,人类逐渐萌生征服自然的观念,利用科技满足自己牟取暴利的欲望。恩格斯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科技的每次进步都在短时间之内看到了一定的成功,但是在带来成功的同时也有着超乎预料的不良后果。恩格斯指出,在农业方面,资本家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不遵循土地肥力发展的客观规律。长期大量使用化肥,短期内看似乎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但从长远看却破坏了土壤本身的结构,导致土壤板结,使土壤失去持续生产能力,很难再生长植物;西班牙的农场主为了获得能用于可带来巨大利润的咖啡树的肥料,不惜烧毁山坡上的森林获得草木灰。他们没有预料到,热带雨林的倾盆大雨将会冲走肥沃的土壤,只剩下赤裸裸的岩石。这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三、科学技术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恩格斯认为人属于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的”。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这一观点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指出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生命共同体,因此人类“决不能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去支配自然界”。尽管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人与自然的异化问题,但恩格斯并未因此否定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相反,他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强大的工具,也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可能。
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科技发展的核心导向与终极追求。首先,科学技术发展有助于认识自然规律,深化对自然的理解。现代天文学通过先进的观测技术,使我们对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生物学的发展让我们了解生物的进化历程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这些知识有助于人类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其次,当人类掌握了科学技术知识,就能更好地运用自然规律指导实践活动。气象学的发展使我们能够准确地预测天气变化,从而提前做好农业生产的安排,避免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地质学的研究帮助我们了解地壳运动规律,为资源勘探和地质灾害预防提供依据。 最后,科学技术可以辅助人类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随着清洁能源、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汽车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逐渐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环境监测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环境传感器等,能够实时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了解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发展趋势,从而及时做出应对之策。在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方面,科学技术研发出了各种有效的污染控制技术和治理工艺,如污水处理技术、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等,能够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降低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危害;而生态工程技术能够通过构建人工生态系统,恢复受损的生态环境。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结 语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既带来了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积极效应,也引发了人与自然异化等负面问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异化导致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危害。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我们要在通过认识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指导实践以及保护环境等方面努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未来,我们应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克服其负面影响,推动科技与生态文明的协同发展,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