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文化使命指引下,乡贤文化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其传承与重构对乡村振兴、文化强国建设具有深远意义。然而,全球化冲击下的价值认同失衡、多元主体协同失序、文化传承失语等挑战,使乡贤文化面临价值式微的困境。在此背景下,探索乡贤文化的多元价值重构路径,既是回应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需求,也是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根基的必然选择。通过激活乡贤群体内生动力、完善政策支撑、重塑文化认同,方能让乡贤文化在新的文化使命中焕发新生,为民族复兴凝聚乡土力量。
一、新的文化使命视域下乡贤文化的历史传承脉络
首先,传统乡贤积淀乡贤文化深厚底蕴。传统乡贤文化于秦汉时期初见萌芽。三皇五帝时期,氏族部落的尊者将生活经验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代代相传,这种文化积淀是最早期的乡贤文化形态。西周时期,宗族长辅佐官府参与管理宗族内的各项事务。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初步确立,“父老”成为乡中管理公共事务之人,是闾里乡亲中备受尊敬的对象。秦汉时期,“三老”制度成为此时教化乡民的重要方式。传统乡贤文化于北宋时期逐渐成形。北宋时期,诸多才华横溢的文人贤士登上历史舞台,蓝田吕氏兄弟四人为引导和教化民众尊德行善、促进邻里和睦及社会稳定等创作出《吕氏乡约》,成为教化乡里的范本。传统乡贤文化于明清时期走向成熟。明代政府对地方乡贤祠祀进行了儒家化改造。王守仁担任南赣巡抚期间所颁布的《南赣乡约》,更是对地方百姓进行思想道德教化的重要手段。传统乡贤文化于晚清时期走向衰落。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外来侵略的影响使得乡贤群体内忧外患。科举制度的废除使得传统士绅阶层失去了上升通道。随着西方思想的传入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到冲击,传统乡贤文化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逐渐走向衰落。
其次,新乡贤助力乡贤文化接续发展。新乡贤以“新时代背景”为契机拓宽乡贤文化新视野。新乡贤产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背景,新乡贤文化的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使然。新乡贤以“新群体结构”为动力重塑乡贤文化新内核。与传统乡贤相比,新乡贤来源于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既包含出生于本土、扎根于本土的新乡贤,又包含在乡村建设中有杰出贡献的外来乡贤,新乡贤群体具有明显的广泛性特征。新乡贤以“新思维模式”为引领激发乡贤文化新活力。新乡贤与传统乡贤一样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深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洗礼,能够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充分挖掘乡土文化元素,赋予乡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最后,新生代乡贤引领乡贤文化现代转型。新生代乡贤指新乡贤群体中延续父辈情怀,以乡情乡愁为纽带,热衷于故乡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城归精英。他们的背景和专长各不相同,但均愿意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新生代乡贤善做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他们善于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和资源,多渠道参与乡村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倡导文明乡风。新生代乡贤善做地方文化传承的先行者。一方面,新生代乡贤在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文明乡风等方面发挥着榜样作用;另一方面,新生代乡贤还致力于本地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采取数字化、多元化形式宣传本土历史典故与传统文化资源。新生代乡贤善做城乡资源融通的牵线者。一是新生代乡贤群体善于通过引入外部资源,推动乡村内部要素的重整。二是新生代乡贤善于通过个人积累的各种资源投入,实现对乡村的扶持。新生代乡贤群体的出现反映了新时代乡村建设的新模式,成为引领乡贤文化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的新生力量。
二、新时代乡贤文化发展面临的价值式微挑战
第一,乡村民众对乡贤文化的价值认同失衡。首先,全球化进程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感降低,他们倾向于接受新的文化潮流,对本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较为淡漠。乡村民众的功利化倾向使其对新时代乡贤群体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缺少准确认知。其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实践的结合机制缺失,使得乡民的价值观念存在差异。农村地区在文化建设上存在供给与需求不对称现象,使乡民接触到的文化资源受限,乡村群体的文化素养参差不齐。价值观念多样化趋势使得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存在偏差。最后,新时代乡贤人才吸纳机制的不足,使得乡民对乡贤群体身份认同不强。乡村地区普遍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特别是年轻、有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大量流向城市,乡民对小范围的在场乡贤群体的身份认同意识较为薄弱。此外,人才吸纳机制的不足导致乡村地区难以留住和吸引优秀人才,乡民对以新时代乡贤为主体的乡贤文化缺乏身份认同。
第二,多元主体相互配合的协同行为失序。首先,乡贤文化发展中多元主体职能定位较为模糊,导致协同性不强。不同职能的乡贤群体之间价值取向、公共政策、服务方向等各不相同,容易发生价值“错位”现象,从而由内部影响乡贤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其次,乡贤文化发展中多元主体利益协调机制与监督机制尚不健全,导致乡村内部黏性不强。由于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各主体容易出现集体行动困境,影响乡贤文化健康发展。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得多元主体权责行使、相互的配合方式等都缺乏透明监督的渠道,“局外人”现象频出,限制了乡贤文化在新时代的有效传播。最后,新时代乡贤文化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传播形式单一,导致乡民配合意愿较低。部分现有的乡村文化活动单一且缺乏创新,未能充分满足村民的实际文化需求,这使得村民对乡贤文化的认可度较低。此外,部分有关弘扬乡贤文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仍然秉承自上而下的单向供给模式,使得乡民参与频次较少、参与深度不足,无法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
第三,延续乡贤精神血脉的文化传承失语。一是新时代乡贤文化的氛围不足,使得乡民传承乡贤精神的自觉意识薄弱。乡村中对于“古贤”资源的开发力度不足使乡民记忆中有价值的元素较少,乡民无法自觉投入弘扬乡贤文化的活动。此外,各基层组织在培育和宣传乡贤典型事迹方面的力度不大,崇德尚贤的文化氛围不够深入人心。二是新时代乡贤与乡民双向培养途径有限,使得乡民弘扬乡贤文化的主体意识欠缺。为存在回乡定居意愿的新时代乡贤候选人设置的选拔渠道较少,难以形成优秀乡民配合乡贤群体建设乡村的长效机制,从而缺乏参与感和主体意识。三是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差异,使得乡贤文化的传承和社会功能转变更为困难。乡村民众在各类文化思潮的冲击下价值认知容易模糊不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容易下降。而在此种情形下,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可能与乡贤文化中的部分元素产生传承偏差。
三、新的文化使命视域下乡贤文化多元价值重构的实践路径
其一,释放新时代乡贤群体的内生动力,回应文化繁荣诉求。首先,新时代乡贤应发挥复合型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既要做好乡村发展的前瞻者和推动者,又要做好乡村治理的参与者和监督者,还要做好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新时代乡贤群体需促进多方主体的联动配合,做到多方主体有效沟通,共同谋策。同时维护代际关系和谐,营造和谐包容的文化氛围。其次,新时代乡贤应探索文化传承的多样化表达途径,推动乡贤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创新实体型文化传承模式。打造乡贤文化节、传统手工艺市集等,鼓励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旅游、教育等产业融合。二是发展数字型文化传承手段。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数字化平台,让乡贤文化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呈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乡村文化数据库,对乡村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存储和管理。最后,新时代乡贤应促进城乡融合,重组外来文化资源,凝聚文化共识。新时代乡贤应做好乡贤文化发展的推动器,一是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带动农村分散要素逐步走向联合,发挥内部要素重组联动效应。二是新时代乡贤应增强对外部文化资源的吸引,激发城乡多样化资源流动活力。三是新时代乡贤应将外部资源输入转化为乡村效益输出,不断与城市及外界进行资源交换与互动,以文化共识带动经济发展。
其二,健全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推动文化强国建设。首先,完善人才吸纳、扶持、激励机制,夯实新时代乡贤人才的队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吸引更多的乡贤回归,出台相关政策,为乡贤返乡创业提供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树立乡贤先进典型,激励乡贤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其次,完善多元要素支撑保障机制,释放新时代乡贤文化的潜在动能。一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各类要素的深度融合与高效利用。二是各主体需共同努力维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要资源。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技艺、民俗活动等进行系统记录与分类保护,为掌握传统技艺的艺人提供支持,确保民间传统技艺得以活态传承与发展。最后,完善乡贤文化交流互鉴与产学研融合机制,点燃乡村文化复兴的不熄引擎。通过搭建乡贤文化交流平台,推进建设乡贤人才信息库;通过系统化、数字化的方式,收录新时代乡贤的成就贡献、文化理念等,为后续的文化交流活动提供翔实资料。通过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打破高校、科研院所与乡村企业之间的合作壁垒,形成优势互补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与文化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其三,塑造多元一体的文化认同,筑牢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根基。一是充分挖掘传统乡贤文化资源,共溯乡村集体记忆。通过口述家谱研究、地方志查阅等,收集并整理对乡村有贡献的资料。利用乡村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设计文化步道、乡贤主题公园等,讲述乡贤故事,营造乡村文化氛围。积极弘扬乡贤文化的符号价值,发掘属于古代乡贤群体的文化符号,激发村民情感共鸣,唤醒集体记忆。二是积极构建乡民话语权,激发乡民弘扬新时代乡贤文化的主体热情。充分认识乡民在弘扬乡贤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加强对乡民关于弘扬乡贤文化的内容宣传和组织引导,让乡民深入了解乡贤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明确乡民在乡村文化传播中的权力和义务,鼓励乡民参与到乡贤文化的弘扬中,使其有机会参与乡村事务的讨论和决策。三是深入开展精准高效的乡贤文化认同教育,构建乡村文化共同体。加强对乡民关于乡贤文化的宣传教育,让乡民深入了解乡贤文化的精髓和要义。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引导乡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创新乡贤文化认同教育的方式方法,将乡贤文化融入乡村生活的各个方面,让乡民在参与中感受乡贤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