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短视频已成为信息传播和社会交往的重要渠道。泛知识类短视频以其简明、直观且易于理解的特点,满足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中对知识获取的需求。它们通常涵盖科学、历史、文化、艺术等多个领域,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快速学习和了解新知识的窗口。这类短视频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知识视野,也促进了知识的普及和传播,对教育、文化乃至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分析泛知识类短视频的特点、兴起原因、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路径。
一、定义及特征
从广义上讲,“泛知识类短视频能帮助人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知识和技能等,对受众有用的短视频都可以算作泛知识短视频。”在短视频平台上泛知识类视频有共同的特征:
第一,学科广泛:涉及多个知识领域,不局限于单一主题或学科。
第二,形式多样:视频时长通常在几分钟内,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内容传达清晰,要选择合适的表现形式,比如使用动画、模型、图表等形式,直观呈现出来,生动有趣。
第三,互动性:知识类短视频具有互动性,这与其本质有关,其传播对象层次不一,知识又具有可质疑性,可讨论度较高,所以互动量较高,互动性强。
第四,创新性:许多泛知识类短视频采用新颖的视角或方法来呈现知识以吸引观众,这通常与表现形式相关。
二、泛知识类短视频兴起的原因
(一)理性价值的回归
在近两年,随着公众文化素养的持续提升,观众对视频内容的消费需求开始转变,他们期待视频能够提供实用性和深度,反映出对知识和文化深度的渴望。根据CSM《2023年短视频用户价值研究调研报告》,超八成用户通过观看短视频获取实用资讯及技能、生活记录、社会记录、知识科普类内容的用户偏好占比连续四年跻身前五。伴随着用户的理性价值回归和泛知识类短视频的实用性,泛知识类短视频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
(二)信息焦虑下的“使用与满足”
信息焦虑是人们担心错过重要信息,过度处理信息以及信息质量的高低而感到的不安全感。而泛知识类短视频的出现让信息焦虑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卡茨提出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个体对各个媒介抱有不同的期待,来选择不同的媒介接触满足自己的需求,这强调了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可以根据自我需求有选择性地接收信息,理性价值的回归使更多的人选择泛知识类短视频满足其有深度、有价值的期待。
(三)平台赋权
某短视频平台《2021年泛知识内容数据报告》显示,在这一年间,泛知识内容高速增长,平台公开课累计开播12580场,观看量7392万人次。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入驻,让受众获取知识的门槛大大降低,足不出户在移动设备上就能获取专业的知识。《2022年抖音知识数据报告》显示,知识类的内容作品发布数量比上年增长了35.4%,中长视频发布增长量超过200%,图文发布量增长167%,知识类的内容兴趣用户也已经突破了2.5亿。
三、存在的问题
(一)创作者准入门槛低
在抖音平台战略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泛知识内容成为众多创作者涉足的热门领域。许多账号纷纷投身于内容的创作,创作高质量知识内容对生产者的专业素养和知识储备提出了较高要求。知识类短视频这些账号背后的主体在知识储备和个人素质上存在显著差异,导致最终产出的内容在知识深度和广度上呈现出明显差异。
(二)创作内容原创性不足
在知识内容的选题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同质化现象。许多内容创作者为了迎合受众的喜好,倾向于选择那些易于传播的知识点进行策划和制作。在相同知识领域的多个账号之间,可以观察到不少选题雷同的情况。表现形式上的同质化问题也同样值得关注。过多相似的表现形式可能会使用户的兴趣降低。
(三)付费转化率低
短视频平台的用户通常习惯了免费获取信息,因此可能不太愿意为内容付费,尤其是当他们认为可以在其他平台或渠道免费就能获取到类似的信息时。尽管泛知识类短视频有一定的占比,但将这些内容有效地转化为付费产品,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还需要继续探索。
四、策略建议
(一)深耕内容,保护原创
优质内容永远是留住用户的最根本手段,要重视用户的需求,增强实用性。这样有助于增加粉丝黏性,对账号的权重、推流等具有积极的意义。平台方面应该积极保护内容原创者的版权,制定更加详细的保护原创的相关规定,推出对抄袭、洗稿等行为的惩罚机制。
(二)严格把关,进行监管
第一,创作者在制作过程中严格要求自我,对于消息来源进行求证,切忌传播虚假信息。第二,短视频平台要严格把关对内容的审核,制定平台标准与发布等规则。第三,设置监督机制与观众举报通道。开通“一键举报”通道,观众可标注违规类型(如侵权、虚假宣传)并附证据,平台 24 小时内反馈处理结果,对有效举报者奖励积分兑换权益,从而推动知识类短视频的良性发展。
(三)拓宽变现渠道,实现双赢
当前知识类短视频的变现能力较低,创作者应该依据自身账号的内容与粉丝画像,选择与自己定位和消费者画像相符的商品进行推广,提高转化率,形成良性循环。还可以通过电商直播的模式进行推广。可尝试推出“知识带货”模式,创作者在科普直播中关联相关书籍、工具等产品,成交后获分成;定期举办 “知识直播周”,对带货转化率高的创作者给予流量倾斜和现金奖励。平台和创作者应积极寻求知识内容变现的渠道,增强知识传播可持续性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