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分析
日期:08-01
坚持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是建设美丽中国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更是贯彻落实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课题。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既是普惠的民生福祉,也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深刻革命,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抓手。
一、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迫切需求
党的历代领导集体立足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基础设施薄弱这一基本国情,统筹发展要求和人民需求,不断总结经验、改革创新,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短板和“三农”问题依然是现代化事业发展中两个明显的牵制因素。农村地区作为二者叠加的场域,生态问题尤为突出。具体表现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农村生产模式单一落后,绿色生产方式转变动力不足;农村生态治理模式传统,治理效能低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晚水平低,生态文化振兴意识薄弱。由此可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进乡村生态振兴仍然面临困境。
二、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路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破解乡村生态振兴进程中的难题,是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回应,是让农村美丽生态成为化解“三农”问题的重要引擎,是推动农民生活富裕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其一,加强农村生态资源保护和优化。深入推进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保护农村生态资源的关键举措,坚持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原则,牢固树立生态红线安全观,统筹低碳发展、污染治理与资源保障,优化生态协调机制。一方面,农村地区要强化资源保护,严守耕地红线,通过技术升级、化肥减量、减少非种植占用及工矿垃圾污染等措施保护土地;依托自然水系格局,推广节水技术,完善涝池治理、排水管网等水质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深化生态开发,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构建农田生态廊道与林网,恢复“山川坎原”自然格局,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同步推进生态导向型基建,科学规划村庄,突出民族特色与地貌特征,改造建筑风貌,增设篱笆围墙、运动广场、休闲林带、小公园等设施,既提升田园风光品质,又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现生态资源价值转化与可持续发展。
其二,加快构建农村绿色发展格局。协同推进农村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第一,以生态化原则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乡镇企业绿色升级,统筹产业、自然与社会系统,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第二,因地制宜发展复合型产业,打造农业、民宿、休闲旅游等多业态,培育田园综合体、生态农业园等新形态,推动农村绿色低碳发展。第三,通过示范引领构建产业链生态圈,推进三产融合,形成以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服务业等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辅以数字技术赋能的新兴业态。第四,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市场作用,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
其三,推进农村生态治理现代化。通过借助数字化等治理模式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同时从治理手段技术化、方式规范化、内容多元化、主体协同化四方面强化生态治理效能。一方面,通过完善体制机制,依法建立生态保护区,构建污染排查、环境监管、定期检测的保护体系,发展循环经济与安全高效能源体系,依法惩治污染行为,解决违法成本低的问题。另一方面,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理念,整合农村多方力量,实现治理规范化和制度化。强化基层组织纽带建设,发挥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落实乡镇和村两级党组织责任,成立生态振兴领导小组,培育村民自治服务队,壮大环保参与力量。另外,优化督查考核机制,将生态振兴实绩纳入重要考核指标,加强街道农办、纪工委指导督查,压实驻村干部监管责任,同时定期检查评比,公示表彰文明户,巩固生态成果。
其四,共建农村生态文化。农民是乡村生态振兴的核心主体,要激发农民参与生态保护的主导作用。一方面,构建生态文化共识,发掘乡村生态文化特色,将乡村打造为“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的承载地。创新运营机制,利用新媒体矩阵宣传环保典型,加强法治教育,通过公众参与和认同形成文化共识,推动环境综合治理。另一方面,提升农民环保主体意识,贯彻“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的理念,推动农民从被动享受者转变为主动服务者,培育其成为“生态价值导向”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力量。动员农民成为生态环境保护的倡导者、行动者和示范者,以生态意识和素养的提升激发乡村生态振兴的内生动力,实现生态保护的正能量传递。
参考文献:
[1]徐明辉.绿色发展,引领乡村生态振兴[N].人民日报,2018-03-27(005).
[2]邓丽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探析[J].榆林学院学报,2025,35(01).
本文系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YC2024-S320)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