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数字技术激活民间力量 国际传播从“庙堂”走向“江湖”

日期:08-01
字号:
版面:第T03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当美国网红“甲亢哥”用直播镜头带着全球观众穿越北京胡同、体验高铁4K直播时,数百万网友通过即时互动打破了西方媒体构建的认知壁垒。这场看似寻常的民间交流,实则是数字技术重构国际传播规则的缩影,普通民众正以“数字原住民”的身份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主力军,推动国际传播从“庙堂之高”走向“江湖之远”。

民间文化交流正在重塑国际话语格局。国家移民管理局统计显示,今年端午节假期全国边检机关共计保障590.7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日均196.9万人次,较去年端午节同期增长2.7%;单日出入境通关最高峰出现在6月1日,达208.6万人次。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场由普通人主导的国际文化互动浪潮。国外博主在北京胡同跟着中国阿姨学包粽子,将糯米甜香与邻里温情装进vlog;来华留学生用文字和视频讲述他们在中国的学习经历、生活体验、社会观察和情感共鸣;在TikTok上,关于四川火锅的视频,最高点赞量超过百万,带有“hotpot”标签的视频播放量超过50亿。与官方叙事不同,这些“去滤镜”的生活化内容,通过“点对点”的即时分享,构建出立体的中国图景,其中既有外卖小哥在胡同里穿梭的“最后一公里”烟火气,也有高铁4K直播6小时不卡顿的硬实力;既有千锤万杵闻墨香的匠心,也有移动支付等便捷服务。当传播主体从“机构”转向“个体”,文化传播便从“精心编排的剧目”变成了“日常生活的直播”,这种真实感恰恰是打破认知壁垒最有效的武器。

一、技术赋能与文化自信同频共振,催生新型国际传播范式

当西方媒体仍固守“中国”等于“传统”的刻板印象时,“甲亢哥”视频中的无人机配送、陪伴机器人、小米SU7 Ultra等创新科技不再是实验室里的“展品”,而成为融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刚需”。据国资小新报道,截至2025年2月,中国5G基站总数超425万个,全球占比达60%,数量全球第一,算力总规模全球第二,5G用户数突破10亿,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这些“硬科技”不仅支撑着“一镜到底”的沉浸式直播,更成为国际社会理解中国的“新语法”。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重构了文化传播的权力结构。在这种即时直播中,海外观众不再是隔屏观望的“看客”,而是通过弹幕提问、连麦互动化身“共创者”,当网友提议“想去看看中国功夫”,主播可以随时调整行程;当有人好奇“中国夜生活”,镜头即刻转向外滩的万国建筑群与璀璨天际线,抑或切换至成都锦里古街的麻辣鲜香。这种双向互动,让跨文化传播从“我听你说”转向了“我们一起说”,海外观众通过“自己人”的镜头看到了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为跨文化交流开辟了一个双向互动空间。

二、构建“硬科技+软实力”的传播生态,需要政企民协同发力

面对全民传播生态以及数字技术赋能的时代特征,需要以系统性思维搭建新时代文化对外传播路径,政企协同,公众参与,以技术驱动提升文化传播效能,构建“硬科技+软实力”的协同机制。

首先,构建可持续的“网红矩阵”传播生态。在跨文化交流实践中,民间主体正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普通人通过生活化视角和个体性叙事展现出了真实而立体的中国形象,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当前,在240小时过境免签、区域性入境免签以及离境退税等一系列政策的持续优化下,入境旅游与跨境消费的便利性不断提升,为“网红矩阵”传播生态的培育提供了现实基础。这种基于用户生成内容的传播模式,既契合了国际传播“在地化”的实践要求,又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体实现了文化符号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建构出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传播生态系统。

其次,推动中外创作者协同合作机制建设。从美国网友在小红书引发的现象级传播效应,到“甲亢哥”在TikTok平台引发全球数亿次互动,两次跨文化交流实践揭示了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趋势:相较于官方叙事,具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传播者及其创作内容,更容易获得目标观众的信任与认可。基于此,可以构建中外创作者的联合生产机制,推动文化交流从“单向输出”转向“共创共享”,将文化差异转化为创作势能,在互动中实现文化符号的解码与共情。具体来说,可开发文化符号数据库,梳理一系列中外文化核心符号,标注其历史背景、情感指向、现代演绎案例。创作者可通过关键词检索获取对比素材,如创作“吉祥纹样”主题插画时,能同时调用中国云纹与欧洲卷草纹的演变图谱,在差异中寻找“祈福”的共通内核。数据库定期更新用户创作的新符号(如中西融合的“赛博门神”设计),形成动态生长的创意资源库。

最后,构建“技术+文化”共生型传播模式。以“甲亢哥”中国行引发的现象级传播为例,高铁5G实时直播、移动支付等数字基建成果在跨文化传播中形成了认知突破,其实质是技术势能向文化话语权的转化。这种“技术+文化”的传播实践在对外传播中具有重要价值:其一,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基础设施的具象化呈现,重构了海外观众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认知;其二,依托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可以构建出沉浸式、交互式的文化体验场景,实现文化符号的“可感知式”传播。

站在数字文明的潮头回望,从丝绸之路的驼铃悠扬到5G时代的万物互联,人类文明对话的本质始终是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当每个普通人都成为文明互鉴的使者,我们终将迎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