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构词法的历史演变及动因分析
日期:08-01
摘要:双音节词占优势是现代汉语词汇发展的显著特征,其构词法经历了从古至今的漫长演变。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探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构词法的演变轨迹,并从语音、社会、心理、语法等多个层面分析其演变动因,旨在揭示双音节词发展的内在规律与外部影响因素。
关键词: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构词法;历史演变;动因分析
引 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语言之一,它的词汇发展演变有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自先秦时期至现代,汉语无论是语言还是文字都有显著变化,词汇双音节化趋势尤其突出。这一演进既是社会时代的产物,又是语言内部系统调整变化的结果。研究双音节词构词法的历史演变及动因,有助于深入理解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为汉语词汇教学、词典编纂及语言信息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一、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构词法的历史演变
(一)上古时期:双音节词的萌芽与初步发展
上古汉语中占主要的是单音节词,但双音节词已开始出现苗头,该时期双音节词主要源自短语凝固成词,如“牺牲”在《礼记·月令》里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由两个单音节词聚合而成,往后逐渐形成表示祭祀用品的双音节词。同义与近义单音节词的组合也是双音节词产生的重要方式,如“聪明”由“聪”(听力敏锐)和“明”(视力敏锐)组合而构成,古义为听觉跟视觉敏锐,现在引申为指智力较强、天资不错。
(二)中古时期:双音节词的快速增长与构词法多样化
中古汉语的时代是双音节词发展的关键阶段,伴随着社会发展和语言交际需求的上扬,新事物与新概念接连涌现,单音节词难以契合表达的要求,双音节词因此大量产生。双音节词的构词形式愈发多样,除了短语凝固成词以外,还产生了借助添加词缀、重叠等途径构成双音节词的现象,采用名词后缀“子”“头”“儿”,使单音节词根实现复音化,好比“石子”“桌子”“盖儿”等。此外,同义或近义单音节词组合的情况愈发普遍,诸如“欢喜”“动摇”“面貌”等。
(三)近现代时期:双音节词的稳固与规范化
近现代以来,双音节词于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地位进一步坚实。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与现代汉语规范化的推进,双音节词逐渐成为书面语跟口语中的主流词汇形式,构词规则变得更加成熟规范。新产生的双音节词汇比较多的都是依照既有的构词模式,如联合式、偏正式以及动宾式等样式,随着对外语的吸收与翻译活动规模的扩大,部分外来词凭借音译或意译的方式转变成双音节词,如“咖啡”“沙发”“民主”等。
二、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构词法演变的动因分析
(一)语音简化与同音词增加
汉语语音系统的简化是双音节词发展史上较为重要动因之一,汉语的语音系统经历了多次简化,如入声韵尾消除、辅音系统清浊对立完成中和、声调数量降低等,这些改变造成同音词数量剧增,影响了交际的有效程度,为了达成区分同音词的目的,添加词汇的音节数量成为有效手段。就普通话而言,“yi”这个音节对应若干个汉字,如“一、伊、依、医、揖”等,采用构成双音节词,如“医生”“衣服”“依靠”等,可明确区分各个概念。
(二)社会发展与语言交际需求
社会的发展加上语言交际功能的需求是推动双音节词发展的外部力量。随着社会的进步,新事物与新概念接连涌现,单音节词难以契合表达的要求。“火车”一词的诞生背景,是因为单音节词“火”和“车”单独使用时没办法表达在轨道上移动、冒着蒸汽的长形车这一概念,采用组合“火”和“车”的办法构成双音节词,则能既形象又简单地对新事物进行表达。伴随语言交际趋向复杂化与精细化,对词汇在准确、单一性上的要求不断增高,双音节词鉴于其语义纯粹、明晰,更易满足正式文体的实际需求。
(三)民族心理与审美需求
汉民族对对称、韵律美的追求是双音节词发展的民族心理动因。华夏文化崇尚偶对,这种审美观念在语言中表现为对双音节词的偏好。古代的四六文、对联、格律诗等都特别讲究对称和韵律,这种文化传统影响了汉语词汇的发展方向。双音节词因其音节对仗工整、韵律和谐,更符合汉民族的审美需求。例如,在书面语中,人们常使用“学习”“帮助”“追逐”等双音节词,而较少使用单音节词“学”“帮”“追”,因为双音节词更能体现韵律美和书面语的典雅风格[1]。
(四)语法结构与构词法的一致性
汉语构词法跟句法的高度一致性也是双音节词发展的重要缘由,双音节词的产生一般与句法结构紧密关联。许多双音节词是由古代汉语中的短语凝固形成的,如“主席”是主谓短语“主之席”凝固后形成的,“动员”由述宾短语“动之员”演变而成。这种构词法跟句法结构的一致性,致使双音节词汇在汉语词汇系统中占据优势地位,双音节词的兴起也进一步推进了汉语语法结构的改变,如动补结构的形成与双音节词的发展紧密相关联[2]。
结 语
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构词法的历史性演变,是语言内部机制跟外部社会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其演变的原因包括语音简化与同音词的增长、社会发展与语言交际的需要、民族心理与审美需求以及语法结构和构词法的一致性等内容,审视双音节词构词法的历史变动及缘由,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汉语词汇发展的规律,为汉语词汇教学、词典编纂以及语言信息处理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张新月.现代汉语“相互义”类词语及其国际中文教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24.
[2]乔倓.现代汉语常用同素同义单双音节动词研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20211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