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的鲜明特质

日期:08-01
字号:
版面:第T02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肥沃土壤。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高度重视文化传承发展、赓续中华文脉等重大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化建设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新时代中国的延续和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具有范式独创意义的理论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意蕴丰富,只有深刻把握其鲜明特质,才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赓续中华文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兼具整体性和层次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也必然具有整体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体系是由“双创”主体与客体、路径、内容、场域、保障等要素构成。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进程,要着力确保各构成要素的有机联动与效能优化,涵盖主体动能激发、思想精华萃取、实践路径拓展、文化空间营造及保障机制完善等关键环节。同时认识到,“双创”实践本身内嵌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大系统框架之中。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展开亟需传统文明的深度赋能,培固深厚的历史根基;另一方面,现代化进程所创造的当代境遇与现实诉求,又为传统文化的转化创新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时代条件,并赋予其明晰的现实责任担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不仅具有整体性,而且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双创”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创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这三者的作用各不相同。第一,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发挥着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主导作用。党的领导是政治保障,党的政策是行动指南,党的领导人在文化领域提出的理论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应用创新是实践典范。第二,文化创作者是“双创”的核心力量。文化创作者包括文艺、科研教育等多个领域的工作者。其应立足传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致力于推出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第三,广大人民群众是“双创”的基础和主体。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文化的需求是“双创”的内生动力,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双创”的源头活水,人民群众的满意程度是“双创”的评判标准。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兼具民族性和世界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反映着中国人民的民族秉性和价值取向。必须站稳中华文明的民族性立场,无论是创造性转化还是创新性发展,都必须从本民族立场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坚持民族性不代表盲目排斥其他文明。马克思很早就论述了文化交流的必然性:“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世界上所有的文明都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精神与实践成果,根植于迥异的历史进程、民族特性、国情条件以及地域习俗,也因此形成了文明的多样性。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必须秉持开放包容、互学共鉴的价值理念。应以更为笃定的文化自觉、更为恢宏的格局视野,融解现实场域中的文化区隔,贯通阻碍交往的认知藩篱,深化同世界各国的文明对话与协作,主动吸纳汲取不同国度、不同民族所孕育的卓越文明智慧与成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兼具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

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明发展、人类社会演进的客观规律使然。中华文明能够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根源在于其强大的自我革新能力。近代以来,中华文明经过百年变迁,在融汇古今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正是这种“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创新特质,才使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双创”成为可能。其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现代的运作规律。中华文明包含拼搏进取、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使其天然能对接理性化、大众化等现代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等人本思想与近代人本主义有相通之处,“知行合一”的务实思想与现代理性主义观念有内在契合之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立场,赋予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中国特色,并提供精神动力。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甄别:对于其中契合现代化进程的积极内涵,应当予以保留、继承和弘扬;针对阻碍现代化进程的消极成分,则需进行批判、抵制并努力克服;而对当下促进现代化作用尚不显著的中性内容,则应致力于通过创造性改造,促使其转变为积极资源,从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为引擎,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兼具开放性和动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体系的开放性既体现在系统内部各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内循环”,而且也体现在其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形成的“外循环”。从内部环境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是民族复兴进程中的一部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植于五千年历史形成的民族血脉,因此,必须把“双创”置于复兴全局中来考察。从外部环境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体系同样应该融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视野。在这一过程中应不断加强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交融,坚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更自信的心态、更广大的胸怀打破文化壁垒,努力吸取世界一切有益的文化成果,不断取西方文明之长充实自己之短,做好中华文化的全球传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创”体系同样具有动态性,其构成要素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应当更多选取符合全人类发展利益的内容进行“双创”。目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文化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方法、新道路。在自然观上,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人性观和道德观上,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而中华文化注重集体概念,有“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博大胸怀,对于解决当下的全球治理问题有着重要意义。在和平观上,中国讲究同舟共济。这些思想有利于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我们强国复兴的征程上,要始终坚持“第二个结合”,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精神、民本思想、诚信准则、正义追求、和合理念、大同理想等思想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民族深层文化密码同当下文化形态相互调适、与社会现代性结构保持兼容,为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的精神动能与价值支撑。

结 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以整体性与层次性构建实践体系,凭民族性与世界性拓宽文明视野,循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对接时代需求,借开放性与动态性焕发持久生机。这一过程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更是赓续文脉、助力民族复兴的关键路径。唯有深刻把握这些鲜明特质,持续推动传统与现代交融、本土与世界对话,方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实践机制研究”(20CKS05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