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站上夏日“C”位,冰杯掀起消费热潮

日期:08-01
字号:
版面:第A02版:今日财经       上一篇    下一篇

这个夏天,从便利店冰柜到线上商超,从3元基础款到7元风味款,冰杯已成为消费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冰杯市场火爆,引得农夫山泉、伊利、蒙牛等食品饮料巨头纷纷入局。冰杯为何能掀起消费热潮?这场围绕“小小冰块”的产业竞逐将走向何方?

小冰杯站上夏日“C”位

冰杯已经成了这个夏天的“顶流”。在便利店,它是气泡水、果汁的最佳伴侣;在新茶饮品牌的菜单上,它频频出镜;在社交平台上,更是掀起了一阵DIY热潮,“冰杯+果汁”“冰球+威士忌”“冰杯+能量饮”……层出不穷的混搭玩法,把冰杯直接送上了年轻人的夏日清凉“C”位,也成为年轻消费文化的象征。

在各地的便利店内,冰杯已成为冰柜的“标配”。在北京市丰台区一家便利店,冰柜上陈列着七八个品牌的冰杯产品。店员说:“入夏以后,冰杯的销量快速攀升。店里冰柜中一次只能放40多个冰杯,3个小时左右就要补一次货。”

在外卖平台上,冰杯也有着不错的销量。杭州城北某个体超市店主介绍,店内一款售价2.7元的外送冰杯,单月能卖出六七百杯。

冰杯的市场渗透率持续攀升。《2025中国都市消费行为白皮书》显示,冰杯销量已连续两年增速超300%,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冰杯达48杯。

企业端同样产销两旺,据悉,冰力达2025年上半年销量较去年同期翻三倍,坯料冰日产量达200吨,即便满负荷生产,部分热门单品依然供不应求。

今年,冰杯的口味、种类变得“卷”了起来。越来越多的品牌推出风味冰杯,例如咖啡味冰杯、水果味冰杯、茶味冰杯等。

冰杯中冰块的形状也“卷”出了新高度。除了块状和球状,7—Eleven和罗森均推出了小熊冰杯,冰杯中棕色小熊形状的冰块自带焦糖味,引得网友纷纷尝试。

眺远咨询董事长兼CEO高承远表示,冰杯热销,其核心吸引力在于满足了消费者对便捷、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随着冰杯的普及度越来越高,入局的企业也越来越多,预计在2028年之后,冰杯的价格将有所下降。

产业生态在竞争中不断完善

冰杯市场的爆发,吸引了众多玩家纷纷跑步入场,产业生态在竞争中不断完善。企查查的数据显示,国内现存冰杯相关企业18家,2024年全年注册6家。

今年1月,伊利宣布旗下冰工厂品牌上新冰杯,可与多种饮料搭配,实现“一杯一调”。4月,蒙牛旗下水冰品牌“冰+”在小红书官宣冰杯产品上市。7月初,山姆会员店上架的“农夫山泉纯透食用冰”冲上了热搜。这款2公斤装售价22.8元的新品受到大批消费者追捧。

有行业巨头凭借供应链与渠道优势快速布局。农夫山泉已建成3个冰杯生产工厂,依托山姆等高端商超渠道拓展;伊利冰工厂冰杯强调“一杯一调”的搭配属性,借力现有冰淇淋销售网络下沉;蒙牛“冰+”品牌以“冰+一切”为理念,通过小红书等平台触达年轻消费者。

风味冰赛道,则成为新品牌“内卷”的方向之一。例如,2024年成立的品牌“玩果森林”,其芭乐柠檬鲜果冰杯中,红心芭乐浆和柠檬汁的含量均大于等于20%。

有企业选择差异化发展路径。晓德食品、冰力达等企业发挥代工经验,为便利店、商超提供定制化产品;调冰趣味转型专业OEM工厂,承接头部品牌代工订单。

茶饮店也接连开卖冰杯产品。日前,书亦烧仙草在湖南地区的门店推出“1元冰杯”,消费者任意消费后加1元就能换购。据悉,蜜雪冰城去年就已推出“1元冰杯”,但如今线上平台已找不到此款商品。

在道可道科技(山东)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潇看来,冰杯市场已进入品牌化、品质化、场景化的发展新阶段,未来行业将呈现“专业制冰企业做规模、饮料巨头做品牌、渠道商做场景、茶饮店做服务”的差异化竞争格局。

冰杯是一门好生意吗

冰杯走红的同时,其售价也引起不少消费者热议。一杯160克左右的冰杯产品售价在3元到5元,其配料表显示只有纯净水,而一瓶550毫升饮用纯净水均价为2元。这杯“冰”为何卖得比水贵?

对此,某制冰企业市场部负责人分析,一杯160克的冰杯出厂价在1元左右,其中包装材料成本就占了约0.65元左右。而且冰杯运输必须全程冷链,运输费用是常温运输的3至4倍。冷冻的技术也不一样,比如采用“流水缓冻技术”制造出的冰,杂质和空气含量更低,融化速度比家用冰块慢20%。

对于纯制冰厂来说,本质上,冰杯是一门薄利的生意,主要通过规模化效应实现盈利。“在成本控制较好的情况下,国内冰杯的利润率在10%到18%。”冰极川主理人李凡介绍。也有制冰企业负责人表示:“每杯冰杯利润可能低至0.1元。”

便利店、商超和茶饮品牌等要求,多数利用冰杯作为吸引客流的“流量入口”,或通过搭配饮料、咖啡等来提升客单价。针对一些茶饮店推出的“1元冰杯”,业内人士分析,“1元冰杯”大多数是为了引流或搭配其他饮品共同售卖。根据招股书数据及网络公开资料,蜜雪冰城的杯子成本价约为0.7元,再加上房租、人力、水电、机器等成本,“1元冰杯”很难成为盈利产品。

业内人士建议,对于冰杯产业链上的每一环节而言,想要挖掘更多的利润空间,就要从规模化层面下功夫,既要联手推动市场规模的增长,又要采取规模化生产的路线,同时缩短生产到销售的时空距离。更重要的是,冰杯的价值不只在于冰本身,而在于它创造的“即时满足”体验。当消费者愿意为这种体验付费时,冰杯经济的热潮或许才刚刚开始升温。张丽娅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