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又听《大风歌》

日期:07-28
字号:
版面:第A04版:吴韵汉风       上一篇    下一篇

○江辉生(南京)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每当听到古韵悠长的《大风歌》,当年我参军入伍来到第二故乡古彭城徐州时的场景就会跃然眼前。1993年腊月,背起青春的行囊,我和60名同乡的战友,从千里之外的故乡出发,一路向北,历经20多个小时,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武警徐州市支队新兵营。

当我们乘坐的绿皮火车途经南京中转后驶入徐州火车东站时,已是华灯初上,一出站明显感到外面的气温比老家要低上几度,一阵寒风袭来,我不禁打了个寒战,还未到达营地已开始有些思念故乡了。没来得及整理思绪,三台运兵车把懵懵懂懂的我们一溜烟拉到了当时相对比较偏僻的翟山新兵营。

新兵营的生活很是清苦,尤其是训练量非常大,从早操开始,到晚上的体能训练结束,只要站在训练场上,几乎每次下来都是一身汗水,但新兵营却没有澡堂,只能等到周末集体步行至位于四五公里外的侯山窝武警支队机关,统一排队参加洗澡。记忆犹新的是,每次去往机关澡堂洗澡时,路上各种各样独具彭城特色的小吃摊,飘来阵阵香味,把我馋得不行。路边的老百姓对我们这些新兵蛋子都非常友好,经常有人高喊:解放军同志好,你们辛苦了。尤其令我难以忘怀的是,路边一家商场的大喇叭里经常播放徐州当地的戏曲,一开始我根本听不明白,但当《大风歌》响起,我突然发现自己似乎听懂了,顿时感到非常荣光,当兵竟然来到了汉文化之乡,这是何等的自豪。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紧张充实的三个月新训后,我被分配到徐州市睢宁县武警中队,三年的义务兵生活枯燥乏味,除了训练就是执勤,三点一线很是无聊。后来偶尔收听当地的广播台,有一个戏曲点播节目深深吸引了我,其中老百姓点播最多的就是《大风歌》。也正是在斗志昂扬的《大风歌》的激励下,当兵第四年时通过层层选拔,我如愿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军校。

在南京就读武警指挥学校时,训练和生活之苦超乎想象,高负荷的训练量常常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时必须找到释放压力的出口,为此我特意买了个随身听,并买了一盘含有《大风歌》的戏曲磁带,课余时间我最爱静静地聆听那段催人奋进的《大风歌》,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勇敢面对当时的艰难和困苦,涉险渡过一道又一道难关。

军校毕业后,我被重新分配到了武警徐州支队,在铜沛路某中队短暂当了三个月排长后,又转辗分到了素有“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美誉的丰县,这么一来,我直接就驻扎到了汉高祖刘邦的故里,丰县浓郁的汉文化更是令我心情激荡,常常在《大风歌》的唱和中抚平内心,并激起了我对工作和生活的深深热爱。

时光流转,三年后我离开丰县,调入武警徐州支队,就在我时常有《大风歌》陪伴,踌躇满志时,一纸命令又把我调到了武警江苏省总队。岁月不经磨,在金陵古城一待就是近20年,这些年偶尔还会回到第二故乡徐州,虽然时过境迁,但那时的人那时的情都还在,尤其是《大风歌》依然时时在耳畔响起。

前不久,我又回了一趟徐州,给我感觉尤为明显的是,古城已经旧貌换新颜,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实现了华丽蜕变,山水的灵韵与城市的繁华交相辉映,勾勒出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底色。当战友们和我共同唱响“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我那搁浅已久的心早已飘回旧时激情燃烧的火热军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