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保险行业分支机构“瘦身”步伐持续加快。截至7月18日,年内保险公司共撤销分支机构1799家,新设225家,净减少1574家。
此轮“裁撤潮”中,营销服务部占比最高,且撤销机构多集中于县域及三、四线城市,头部险企如泰康人寿年内撤销数量已超去年全年,缩减幅度超11%。
对比往年数据来看,保险公司分支机构“裁撤潮”势头不减。有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保险行业裁撤分支机构约3000家,2023年和2024年分别为2000家。照此规模计算,截至7月18日,2025年年内裁撤分支机构数量已达到2022年的约六成,以及2023年、2024年全年的九成水平。
从裁撤分支机构的具体情况来看,撤销机构主要集中在县域地区以及三、四线城市。其中头部保险公司撤销幅度尤为显著,有公司年内已裁撤分支机构上百个。
一些头部险企分支机构“缩水”明显。2024年全年泰康人寿减少约220家分支机构。而2025年,截至7月18日泰康人寿已撤销约280家分支机构,数量已超过去年。
结合财报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末,泰康人寿在全国共有2485家分支机构,包括分公司、电话销售中心、支公司、营业部、营销服务部等,2025年年内撤销的约280家分支机构已占上年末存量分支机构总数的11%。
具体来看,进入7月,泰康人寿分支机构“收缩”势头不减,一连撤销重庆、大连2家电话销售中心,同时还撤销至少30家营销服务部。其中更有“一地多撤”,例如7月泰康人寿四川南充4家营销服务部撤销,天津、浙江丽水、浙江杭州分别有2家营销服务部撤销。
“年内近1800家分支机构的撤销,特别是头部公司在县域的大幅收缩,是行业面对新单增长乏力、成本压力上升和渠道深度转型的必然选择。”某保险行业分析师认为,险企希望通过清退低效网点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也是将资源向高效率区域和数字化渠道倾斜的关键步骤。
不仅是泰康人寿,多家头部险企均出现了营销服务部“一地多撤”的情况。例如,7月21日,唐山金融监管分局就一连批复了中国人寿唐山分公司下辖6个营销服务部的撤销申请。有业内人士指出,新单大幅下滑、保险代理人队伍改革转型加速了分支机构的优化调整进程。
营销服务部成为裁撤“大头”,反映了传统人海战术的代理模式正在被重塑,由物理网点驱动的粗放增长难以为继。作为保险业的“触手”之一,险企代理人规模收缩则走在分支机构“裁撤潮”之前。
“上市险企代理人规模在2019年达到顶峰,此后逐步收缩。”东吴证券分析师孙婷分析,截至2024年末,五家上市险企代理人规模合计138.1万人,较年初下降3.7%。孙婷预测,2025年5月末,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和中国太平代理人规模分别较年初下降8%、13%、6%、1%、2%,虽然继续下滑,但整体表现保持企稳态势。
结合宏观经济及险企利差损压力加大等背景,提质增效正成为行业主攻方向。在分支机构收缩的同时能否完成效率提升,成为险企实现“转身”而非“跌倒”的“必要条件”。
东兴证券分析师刘嘉玮认为,能否改善代理人渠道生态、增强队伍归属感,与险企自身经营和人员管理密切相关。国金证券分析师舒思勤认为,从渠道转型来看,关键在于培养专业化代理人,同时创新其他渠道发展,围绕分层经营等方面升级。
政策也已提出明确指引。金融监管总局印发《关于推动深化人身保险行业个人营销体制改革的通知》提出,深化个人营销体制改革。其中提到,提升保险销售人员专业化水平,强化公司对保险销售人员的全流程管理;引导保险销售人员职业化发展,逐步构建支持保险销售人员长期服务的组织架构、晋升体系和佣金薪酬激励制度等。
在此背景下,险企大多专注于代理人专业化与银保、线上渠道多元化并进的模式,同时提升队伍的专业化与产能。例如,中国人保强调加强高质量代理人招募和培训,着力提升队伍的绩效,计划未来三年将高质量代理人占比提升至50%;中国平安则通过推进“数字化营销”和“智能化服务”,加速布局“数字化+社区化”服务网络,提升代理人生产力。
“分支机构裁撤背后核心在于能否同步完成‘提质增效’。”上述保险行业分析师表示,利用科技赋能线上化、社区化服务及压缩管理链条体现“提效”成果,而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精英代理人队伍和多元化渠道则反映“提质”进程。能否成功构建吸引并留住高素质人才的渠道生态,提升人均产能和业务品质,将直接决定险企在此轮转型中是华丽“转身”还是黯然“跌倒”。庞昕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