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社会支持与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

日期:07-30
字号:
版面:第T01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引 言

个体进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指主动实施的、旨在为他人或社会带来好处,并与主流社会价值观相符的行为。当代大学生在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进程中扮演着不可估量的角色。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有利于实现国家立德树人的宏伟目标,同时又有利于塑造“人类共同体”,培养大学生“世界公民”意识。

在人际互动中,信任表现为个体因积极预期他人的意图与行为而甘愿承担风险将资源托付给对方,这种意愿是其适应力与社交能力的反映。人际信任作为重要的社会支持和心理资源有助于增强安全感。

社会支持,包括物质与情感性支持(客观与主观支持),是促进高校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关键外部因素。客观支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物质资源的提供,二是个人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实际参与和互动。主观支持则是个体在社交互动中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以及由此带来的满足感,其核心在于个体的主观感知。相关研究揭示,社会支持有助于减少学生的冷漠与疏离状态,提升其人际吸引力,并显著提升其在人际信任方面的程度。最终,社会支持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倾向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本研究探讨社会支持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机制,重点分析人际信任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分析其不同维度(品质、情感、行为信任)对亲社会行为的促进或抑制效应,并基于研究发现,为未来研究和实践引导提供方向性建议。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贵阳市某高校外国语学院在读研一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星在网上发放问卷,共收回问卷60份,有效问卷54份。其中男生5人、女生49人。

(二)研究工具

社会支持量表。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三个维度。该问卷共包括8个题目,分数越高,代表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

人际信任的测量采用Rotter (1967) 编制、丁妩瑶与彭凯平 (2020) 修订的中文版人际信任量表 (ITS)。该量表共 12 个题目,采用 5 点计分(1=完全不同意,5=完全同意),得分越高表明人际信任水平越高。

亲社会行为问卷选用寇彧等人(2007)编制的青少年亲社会行为量表。该量表共计 28 个条目,以 5 点 Likert 量表形式计分(1 分代表“完全不符合”,5 分代表“完全符合”),累积得分越高,则反映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采用Spss22.0以及Process进行数据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亲社会行为的统计描述及相关分析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详见表1。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存在于社会支持与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这一结果可解释为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他们在人际交往中越容易信任他人,也越可能做出利他的亲社会行为。

表1各变量描述统计和相关性分析

性别 亲社会行为 社会支持 人际信任

1.性别 1

2.亲社会行为 -0.003 1

3.社会支持 -.290* .439** 1

4.人际信任 -0.114 0.216 .303* 1

平均值 1.91 83.87 33.91 42.87

标准差 0.29 14.32 6.11 6.05

注:N=54 * p﹤0.05 **p﹤0.01 以下同。

(二)人际信任在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影响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表一显示,人际信任、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两两显著相关,这满足了检验人际信任中介效应的前提条件。使用 SPSS 的 PROCESS 宏程序(Hayes, 2018)检验人际信任在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模型(模型路径见图1)。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 = 0. 96, p < 0.05 ),但由于整个中介模型的置信区间是[-0.07,0.30]。置信区间通过0,故本研究的中介模型不成立,具体细节将在讨论部分进行详细的解释。

三、讨论

(一)社会支持对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分析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这一发现验证了相关研究的结论。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就越倾向于做出亲社会行为。故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应该紧密联系,尽力为大学生提供物质上或是精神上的帮助。

(二)人际信任在社会支持和亲社会行为中的中介作用

虽然本研究数据没有发现人际信任影响亲社会行为,但以往研究表明人际信任对亲社会行为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专家从研究中得出,人际信任显著促进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即高信任度个体更倾向于帮助他人。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人际信任在社会支持与亲社会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

(三)反思与不足

本研究虽然建立在前人研究成功的基础上,但中介模型却不成立。原因可能在于首先样本数量偏少,而且结构不合理。只选取了贵阳一所高校的一个学院的一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而且男女比例不平衡(12∶1),与假设结果相差甚远,故结果出现偏差。其次,在发放问卷时没有设置一定的时间限制,导致部分受访者出现规律性作答的情况,虽然已经剔除了无效问卷,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影响了整体的结果分析。在后续研究中需要扩大样本量,同时在问卷设计方面更加注意细节。同时,也需要考虑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等方面的变量,以期做出更精确的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