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曹尧瑶 刘祝羽
江苏经济报记者 潘一嘉
“作为中欧电器从破产边缘重生的亲历者,我真的十分感谢法院通过重整程序保住了中欧电器,让我们迎来了新生!”2025年7月15日,在宿迁中院“法护营商”服务站举办的“破产审判专业化提档升级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主题沙龙活动现场,中欧电器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道龙手握话筒,声音微颤却字字铿锵。
这位见证企业从创始人猝然离世、生产线停工到产能复苏全部历程的“老兵”,面对满座企业家、法官与破产管理人等,以亲历者的身份剖白心声:“如果没有法院在关键时刻精准识别重整价值、引入战略投资人,我们企业早已身陷绝境,更不会有如今单月产值过千万元的逆袭!”
创始人离世,
企业濒临破产险境
中欧电器江苏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12月8日,总投资2亿元,是宿迁经开区一家占地近百亩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营家用电器及其配件生产与销售。投产后年均生产洗衣机20万台,连续多年入选“中国洗衣机十大品牌”,2023年产值高达1.4亿元。
然而,2024年1月,公司创始人意外离世,作为公司法定代表人及持有公司99%股权的股东,公司实际控制人的离世给公司带来巨大冲击。中欧电器一度陷入债务、经营和信用危机,在坚持运营了几个月后,公司资金链断裂,被迫于2024年6月停产。
“那时候心里真的没底,很多供应商到法院起诉,我们的机器设备、银行账户被多家法院轮候查封或冻结,面对7000多万元的负债,根本不知道出路在哪里。”王道龙说。“还有很多债权人现场催债、集聚信访,这些更加剧了我们的担忧,看不到希望。”
“一旦公司破产,不仅数百名职工面临失业,289名债权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宿迁经开区管委会及相关部门多方研判,达成共识,“只要还有重生的希望,我们就不能放弃。”
但破局之道在哪里?依靠政府补贴、银行贷款或外部救助等方式“输血”,能维持企业的生存吗?
预重整破局,
创造企业焕新可能
“中欧电器拥有土地、厂房等固定资产、完整的生产线、过硬的产品口碑和销售渠道,具备‘造血’功能,我们建议通过重整程序挽救公司。”宿迁经开区法院从专业的司法角度提出建议。
时间就是企业的生命线!在府院联动密切配合下,宿迁经开区法院依托“法治化营商环境司法服务中心”,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开启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治行动”。
经过中欧电器申请及前期一系列准备工作,2024年12月16日,宿迁经开区法院决定对中欧电器启动预重整,并根据债务人及部分债权人的推荐指定了预重整期间的临时管理人。法官们与管理人团队深入企业,全面梳理资产债务,科学评估重整价值与可行性,协调债权人与债务人就企业财产的处置达成暂缓执行的共识,全程指导预重整方案的制定。
此外,企业重整能否成功,投资人注入活水是关键一环。预重整期间,宿迁经开区法院充分发挥府院联动机制作用,与政府部门共同寻找、洽谈潜在的投资人,并在京东平台发布招募公告,同时指导管理人制定详尽的投资人竞价方案。经过严谨的招募及竞价程序,最终在2025年3月11日确定了重整投资人,引入资金6700万元。
投资公司承诺以股权转让方式收购中欧电器,按有财产担保债权、职工债权、税收债权全额受偿,普通债权受偿率不低于70%,同时承诺接收原中欧电器员工,负责已经售出产品新发生售后维修费用等。
“府”“院”默契联动,投资方的引入为盘活全局注入关键动力……
破茧重生,
回归正常发展轨道
2025年3月17日,在法院指导下,管理人提交中欧电器预重整方案,并征得债权人组多数债权人的同意。3月26日,宿迁经开区法院正式裁定受理中欧电器破产重整申请。4月19日,中欧电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召开。5月19日,宿迁经开区法院正式裁定批准中欧电器重整计划,并终止重整程序。
同时,宿迁经开区法院出具相关法律文书,通过司法协作机制协调相关外省法院,解除对中欧电器名下资产的查封、冻结措施,依法消除中欧电器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及不良征信记录等,为中欧电器复苏扫清障碍。
经历5个月的重整关键期,负债总额超7000万元的中欧电器成功实现了从困境到重生的逆转。在宿迁经开区法院和破产管理人的指导、监督下,重整计划有效执行,截至2025年7月,在重整计划执行过程中,普通债权人已实现受偿率从破产清算状态下的30%大幅提升至90%。数百名员工重新返回工作岗位,保住了“饭碗”。
“重整成功后,中欧电器生产经营迅速全面恢复,生产线重新轰鸣,订单稳定增长。更鼓舞人心的是,自法院批准重整计划起,短短两个月内,公司产值已突破2000万元!”王道龙分享。
中欧电器的成功重整,是宿迁经开区法院深入践行“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的生动实践和有力证明。这不仅是一个企业的重生故事,更是司法力量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保障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成功案例。宿迁经开区法院将持续提升专业化破产审判水平,擦亮服务保障营商环境的法治品牌,为更多经营主体的行稳致远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