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在尘世拾取星光

日期:07-28
字号:
版面:第A04版:吴韵汉风       上一篇    下一篇

○梁雪波(南京)

有位诗人在谈及文学之于人的重要性时说道,文学之所以进入我们的生活,是因为我们内心渴望着更多的事物——更宽广、更深奥、更丰富的感觉;更多的自由联想,更多的美;更多形形色色的悲伤;更多无法抑制的喜悦……文学也许不是生存的必需品,但文学的存在却扩展了我们生命的总和。当一个人因文学而改变,文学也会改变自我所创造和分享的外部世界。

这是我翻开曹伯高先生的第二部诗集《后街的风景》时,首先涌出的内心感受。我因诗歌与曹先生结缘,也曾前往曹先生的故乡兴化——一个被誉为里下河平原上的明珠的美丽的地方,感受过绵延翻涌的稻浪,领略过灿烂芬芳的垛田。鱼米之乡的桨声,仿佛是从唐诗宋词中摇出的韵脚,这片被水网织就的土地,每一株稻穗、每一株菜花都有着诗性的光泽。我想,南国水乡的温润不仅养人,更养心,因此才有了曹先生从杏坛师者到抒情诗人的转身,才有了一本本沉甸甸的诗册。

阅读这些诗歌,仿佛不经意间走进了里下河平原某个寻常的黄昏:烧饼炉内的芝麻在火光中绽放香气,船娘摇橹的身姿划碎河面的霞光,老裁缝的剪刀正裁下一角金色的斜阳。诗人俯身于市井巷陌,将散落在人间烟火里的星芒一一拾起,那些被岁月磨旧的日常,在他的凝视中悄然发光。

品读《后街的风景》,却并非“旧地重游”,而是一次崭新的阅读体验。全书共分为四个小辑。第一辑“后街的风景”,写的是诗人眼中的普通人,诗人将目光聚焦于城市与乡村中的平凡身影,用诗歌记录他们的职业特征与生活样态,透视他们的人生轨迹,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后街的拐弯处,苦楝树的浓荫漏下斑驳的光点。修车师傅油污的手掌翻飞,锈蚀的链条便重新咬住日子的齿轮(《修自行车的人》);王二揉面的臂膀绷紧,面团里“酿制幸福的酵母”随炉火膨起焦香(《打烧饼的王二》)。这些诗篇如老鞋匠的锥子,穿透生活的表象,将琐碎缝缀成“工整而错落有致的一页页诗行”(《老鞋匠》)。诗人对故乡事物有着深沉的爱,因此才能与笔下的人物命运产生灵魂共振,他用温情而细腻的笔触,写船娘“所有的日子在水上漂着”(《船娘》);写铁匠的粗粝性格,在一个“打”字中体现出里下河男人的血性和仗义(《铁匠》)。最动人的是卖土豆的老人:切开土豆的刀子,划开的不是薯块,而是“埋进长夜松软的梦想”,而夕阳下泛光的土豆,成了“秋天对汗水的真诚的馈赠”(《卖土豆的老人》)。“后街”无疑只是诗人观察到的无数生活场景的一个缩影,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其中一些场景和事物,或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逝,诗人用他敏锐的目光捕捉并记录下了岁月最本真的影像,表达了诗人对人世变迁的感叹,隐含着对传统文化的缅怀与忧伤。

第二辑“屐痕”,凝结了诗人在旅行中的见闻与感悟,其中既有对自然奇观的礼赞,也有对人文历史的回溯,更融入了诗人的人生经验,显示出诗人的文化视野、激情和想象力。九华山僧人书写的血经在孤灯下泛着殷红,每个字都是“善的种子”开出的莲花(《血经》);敦煌的月牙泉像大地“亘古的泪水”(《月牙泉》);鸣沙山吞没的驼铃成了砂砾间疼痛的呻吟(《鸣沙山》)。诗人行至祁连山脉,看雪线如银链轻束山峦,云中的天马鬣鬃系挂着母亲的“期盼与不舍”(《天马》)。诗人以故土为情感根基、为精神血脉,但也拥有一颗浪迹天涯的不羁之心,那游子远行的脚步,何尝不是另一种回望故土与星空的姿势?

第三辑“鲸落”,书写的是诗人的生活感悟,尤其抒发了作者在退休后从事诗歌创作的体会,表达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索,以及开启人生新篇章的信念。《鲸落》以海洋为镜,映照生命轮回,巨鲸沉入深渊的姿态,是死亡之后的“再次盛开”,象征着另一种重生,又一场浩大的生命演绎在深海中绵延。《幸福,是可以确认的……》捕捉日常微光:冬日的丑月季倔强开花,黄狗摇着尾巴呈现幸福,三轮车夫就着熏肉品味生活的酸甜;而对于寂静深夜里的诗人而言,幸福就是找到那“苦苦追寻的下一句”。《期待一场雪》将等待化作晶莹的独白:发间落满思念的白,石头上刻着三叶虫的坚持,直到大雪掩埋尘世,所有的坚韧都开出冰花。《静夜读诗》揭开创作的真谛:当骰子与香槟的喧哗散去,唯有诗句能让零乱的生活安静下来。诗人调节灯光如同摘取星星,在内心与文字的舞台上,与最本真的自我共舞。

第四辑“在秋天的深处独行”,收入了关于故乡、母亲、季节风物等方面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热爱与眷恋,对人生和岁月的真切感受。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风霜,诗人深刻体悟到生命的沉重与轻盈、真实与虚无、短暂与恒久,才能怀着一颗悲悯之心面对人世疾苦。在母亲的病榻前,石英钟的嘀嗒声追赶着西沉的落日(《病中的母亲》);故乡庙宇的台阶上,香火将庄稼人的疼痛轻轻抚慰(《故乡的庙宇》);那些少年时拼命挣脱的村庄,中年后竟成了野菊花摇曳的归途(《挣脱》)。而《夙愿》中的独白,“我只要一小片天空/安置我心中深爱的几颗星星”,恰似整部诗集的底色,那些被生活磋磨的凹痕里,总有星芒在暗处闪烁。这些诗作不追求华丽宏伟的叙事,却描绘了平凡人间那些闪烁的意义碎片。诗人用朴素的笔触,将“日常之美”呈现给我们的同时,也彰显出他所秉持的写作主张,一种“在细微处见真情”的诗歌美学。

平日里,曹先生笔耕不辍,创作热情令人钦佩。他年长于我,每有新作常谦虚地让我“指正”,这时候,我的眼前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当秋阳斜斜地穿过后街的苦楝树,诗人伏案沉浸于他的诗的世界,他的心灵“在秋天的深处独行”。而那些被诗句浸润的面孔,那些在水乡大地上劳作生息的一代代人,像被季风吹拂的稻浪和被水汽环绕的花穗一样,他们的人生正被诗人笔下的文字轻轻托起,成了时光里不熄的星辰。作为诗人的曹伯高先生,就像这大地上辛勤的劳作者,一个用语言编织梦幻诗意的人,他用质朴、温润、内敛而意蕴深厚的诗篇,将散落的星光挂上夜空,照亮所有在平凡中创造奇迹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