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丹培拉画法与油画技法的融合探索运用
日期:07-25
本文主要探究丹培拉画法与当代油画表现技法融会上的实践,以古典绘画为基,以丹培拉绘画语言为表,二者相互融会;同时将丹培拉绘画中的媒介和媒介剂进行简化,以丹培拉绘画中的编织画法进行物体的深入塑造。通过改变绘画媒介,将蛋彩画中的蛋黄替换为植物油与合成油,将两种不同的绘画语言进行碰撞,为绘画带来新颖的视觉效果。在展现丹培拉小画种盎然生命力的同时,其绘画材料也更为简单实用。绘画艺术史的发展向人们提示了一个规律,即绘画艺术的发展,往往得益于采用新的媒介剂。当我们全面了解了丹培拉画法的物性、结构、类别及生成条件,或许可以尝试将丹培拉蛋彩画的绘画特性运用于写实性油画语言中。
当代艺术在发展中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由于丹培拉绘画语言可以与其他绘画语言进行交互使用产生新的碰撞,使得这一小画种重新迸发出盎然的生命力。各地艺术家不断地在丹培拉绘画语言基础上与其他语言进行融会贯通,共同孕育出与众不同的绘画语言。伴随着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世界艺术家们对于绘画中使用的材料也在进行不断的尝试,探索艺术表现的新形式以及在绘画实践中如何把不同材料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丹培拉绘画源远流长,它的出现直接奠定了西方长达数百年的绘画基调,但随着岁月的不断流逝和每个时期所占据主流的绘画语言的差异性,丹培拉绘画逐渐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但是每当人们回首丹培拉绘画作品时,无不为其艺术魅力所折服。依靠它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画家的情感与思想,凭借其细腻独到的技法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丰富了绘画的语言形式。
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将油画作品带入中国,这种新颖的绘画模式在当时的画坛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历程。直至1911年周湘留洋归来后创立中国第一所美术学校,经历徐悲鸿、刘海粟等几代人的努力,油画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大地上逐步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在这一时期,艺术家将西方油画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形成了本土化的艺术语言。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吹来,艺术领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与突破,并呈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向。
在中国现当代油画发展的过程中,青年艺术家是推动中国近代油画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前卫,对新事物具有更加敏锐的嗅觉,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在当代油画语言多元化大趋势之下,中国当代油画也开始注重追求自主性与独立的美学价值。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受西方当代艺术,诸如波普艺术、新表现艺术等的不断冲击和影响,艺术多元化的格局已经显现,给以往占据主体地位的传统写实油画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传统的写实性油画反映的大多是现实社会的生活,描绘戏剧性的冲突,反映的多是带人物的场景,突出的是写实风格。在中国当代写实油画中所展现的多是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情怀,这对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向心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画家与其他油画派别画家相比,写实油画确实很难反映画家的个性,因而发展至今陷入了比较尴尬的境地。
在艺术多元化迅速发展的当下,大量新颖的艺术创作手段和绘画媒介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并且被广泛地应用到油画语言中,给当代艺术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助推了中国当代油画语言的多元化发展的进程。
丹培拉绘画面对现阶段的大众来说十分小众,或有所耳闻但浮于浅识。实际上,丹培拉绘画的历史相较于油画更为源远流长,它的出现直接奠定了欧洲绘画长达数百年的基调。在艺术发展多元化趋势明显的今天,有一部分人认为它的存在是可有可无的,这无疑是错误的和片面的。在油画创作中,我们不仅要具有坚实的造型能力和表现情感的艺术张力,还要站在观赏者的视角进行绘画语言的组织和安排,运用不同色域之间的关系,以及补色临近色的使用,调动观众感官体验,一定程度上适应大众审美的趋势。
丹培拉绘画具有多重诠释的开放性与可能性,可以结合不同材料进行交互融合运用,在单一绘画语言中注入新鲜的血液。作为一种绘画语言的丹培拉绘画,可以尝试和不同绘画语言进行交互与创新,打破绘画语言单一的局限性问题,为绘画语言多元化带来全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