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探究——以山东省滨州市为例
日期:07-25
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技术赋能产业发展,推动制造业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既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之举,也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滨州市作为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基地,坚持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为主线,探索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转型路径,对同类工业城市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滨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与成效
(一)数字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
滨州市数字经济产业呈快速发展态势,数字发展水平整体向好。数字产业化方面,建立近40个项目的数字产业库,其中4个入选省级重点项目。同时,率先推行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改革,完成3家企业数据资产确权登记,数据交易额突破1000万元。产业数字化成效显著,累计培育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42家、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项目3个,推动650家规上企业完成“智改数转”,一些企业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用工减少和能耗下降。
(二)数字化转型基础不断夯实
滨州市近年来通过系统性布局,夯实了数字化转型基础。一是推进5G网络建设及应用培育。成立全市5G建设及应用推进工作专班,统筹5G网络布局,高度重视建设推进及应用培育。截至目前,累计开通5G基站1.2万个,实现了市县主城区、重点场景应用区、乡镇驻地、交通枢纽的连续覆盖并向农村广泛覆盖的任务目标。二是助力企业开展内外网改造。依托基础电信企业提供高性能、高可靠、高灵活、高安全的网络服务,帮助企业进行网络化改造,实现企业装备、产线、控制系统与IT管理系统互联互通。
(三)数字化转型平台体系不断建立
滨州市以平台体系构建为核心驱动力,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纵深发展。一是分级分类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设计、生产、设备等数据及制造资源,推动IT/DT与OT的深度融合,形成面向行业的综合服务能力,培育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工业场景的市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二是强化数字园区建设。建设多源异构数据采集、工业大数据应用、协同物流供应链、绿色能耗管控、公共园区服务等,为企业供应链管理、产品追溯及生命周期管理等工业互联网应用提供支撑,提升区域制造资源共享和协同水平。
二、滨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挑战与瓶颈
尽管成效显著,滨州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仍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数据化思维尚未全面形成。当前,国家、省层面正在实施数字中国和数字强省战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各领域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大势。但从总体看,滨州市行业上下数据化思维尚未全面形成,把数据作为要素资源的应用开发能力不强,对数据各环节产生的价值认识不足。
二是数字化转型的标杆带动效应还未充分发挥。滨州市目前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相对偏少,规模相对偏小,通过智能化改造迈向工业互联网的标杆类企业分布领域不广,龙头带动作用不足,各县区发展不平衡,部分县区发展后劲不足,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意愿不强。
三是数字化转型缺乏智力支撑。兼顾工业和互联网领域的复合型人才较少,企业对CIO(首席信息官)、CDO(首席数据官)等数字化转型关键岗位的设置重视程度不足。深耕基于地域特色和产业集群的发展领域,建设源自企业需求、立足企业发展、谋划企业未来的企业智囊团亟待建立。
三、推动滨州市数字化转型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数据要素价值认知,构建数字化思维培育体系
一是开展数据要素价值普及行动。围绕数字中国、数字强省战略要求,通过政策解读、案例剖析,强化“数据是核心生产要素”的理念,推动形成滨州市全行业数据化思维。二是建立数据管理能力提升机制。组建专家服务团队,为企业提供数据管理体系规划、评估、优化全流程指导。设立“数据管理标杆企业”评选机制,对通过DCMM三级及以上认证的企业给予奖励,带动企业建立数据采集、存储、应用全链条管理规范。
(二)壮大工业互联网标杆矩阵,强化转型示范引领效应
一是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扩容提质”工程。制定滨州市工业互联网培育计划,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培育行业级平台、企业级平台。建立平台分级评价体系,对年度服务企较好平台给予运营补贴。二是打造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集群。遴选基础好、意愿强、涵盖重点工业园区和县域特色产业的企业,实施“一企一策”标杆培育计划,整合华为、阿里云等服务商资源,提供智能化改造全流程支持。
(三)构建数字化人才生态,夯实转型智力支撑体系
一是实施“工业互联网人才攻坚”计划。联合滨州职业学院、华为ICT学院等机构,开设工业互联网、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建立“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双轨培养体系。二是建立产业集群智囊服务机制。依托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组建滨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家委员会,针对铝产业、纺织等重点集群,设立专项智囊团,提供技术咨询、方案设计、实施评估等全周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