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挑山工”教学基地高质量建设路径研究
日期:07-25
山东省建设全国一流干部学院塑强“1+4+4”党性教育品牌工作推进会强调,全省党性教育机构要塑强“1+4+4”党性教育品牌的能力和水平。相对于山东省内其他三处教学基地,泰山“挑山工”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起步时间晚,在基地建设、课程开发和人员配备等方面还有短板,打造高质量泰山“挑山工”教学基地任务仍然繁重。
一、泰山“挑山工”教学基地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对泰山挑山工优秀品格内涵不明确、无统一说法。对泰山“挑山工”的优秀品格一直没有新的概括、新的提法,而且也没有相关部门组织学者投入这个重大课题,这使得泰山“挑山工”教学基地建设一直缺乏灵魂和支柱。
其次,部门合力不够。文旅部门侧重基地旅游功能开发,规划游览路线时未充分衔接教育需求;教育部门虽推动课程设计,但缺乏与文旅部门的资源共享,导致教学内容与实地场景脱节。文物保护部门对挑山工遗迹保护严格,却未与基地建设部门协商开放机制,部分珍贵史料难以融入教学。各部门政策、资金、资源分散,缺乏统一协调平台,形成“各管一段”的局面,制约了基地教育功能与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
最后,对泰山“挑山工”优秀品格的挖掘深度不够。当前多聚焦于挑山工“负重攀登”的劳动场景,对其背后“埋头苦干、勇挑重担”的精神内核解读不足,缺乏与新时代奋斗精神的关联阐释,如未结合当代科研工作者、基层干部的担当故事进行延伸。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对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没有从弘扬传统文化、挖掘精神价值的高度去谋划泰山“挑山工”精神教学问题。一些从事泰山“挑山工”精神教学和研究的教师仅仅把研究泰山“挑山工”精神文化当作一般的教学工作,缺乏精益求精、深挖细琢的学术研究精神,不能倾尽全力进行泰山“挑山工”精神的教学和学术研究。
第二,挖掘泰山“挑山工”精神文化资源的动力不足。一些党校教师认为泰山“挑山工”精神文化是地域文化、边缘学科,且前往古迹遗址地研究历史文化相对艰苦,致使研究的动力不足。
三、打造高质量泰山“挑山工”教学基地的对策建议
第一,组织力量、汇聚共识,总结提炼泰山“挑山工”优秀品格的丰富内涵。打造高质量泰山“挑山工”教学基地,需以“组织力量、汇聚共识,总结提炼优秀品格丰富内涵”为核心对策。可组建跨领域研究团队,整合党史专家、民俗学者、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泰山文化传承人,通过座谈会、田野调查等形式,系统梳理挑山工历史文献、口述史料及当代实践案例,从劳动哲学、精神文化、时代价值三个维度深挖内涵,如提炼“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永不止步的进取意识”“负重前行的担当品格”等核心要素。
第二,结合传统文化、泰山文化、红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提升优秀品格的历史文化价值与时代价值。对接传统文化精髓,梳理挑山工“脚踏实地”“坚韧不拔”品格与儒家“力行”“中庸”思想、道家“水滴石穿”智慧的内在关联,组织专家开展“挑山工精神与传统哲学”专题研究,将“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典故与挑山工事迹对照解读,开发“传统文化中的奋斗基因”课程模块,让品格内涵扎根文化沃土。融合红色资源时代内涵。将挑山工“勇挑重担” 的品格与革命时期“艰苦奋斗”精神、新时代“攻坚克难”实践对接,策划“红色精神与挑山工品格”主题展览;组织学习者重走“红色挑山路线”,在体验挑山工劳作的同时,让品格内涵与时代奋斗精神同频共振。
第三,打造精品现场教学线路。泰山“挑山工”教学基地要开拓视野,加大开发现场教学力度,构建以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教学品牌为龙头,以市委六大战略为依托,沉浸式讲好泰安故事、泰山故事。进一步挖掘泰安市传统文化,推动泰山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红色基因,讲好党的故事,用好用活地方特色现场教学资源,以更深内涵、更高美誉度,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高质量打造泰山“挑山工”教学基地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上下齐心协力形成合力,推动泰山“挑山工”教学基地建设往深里走、往实处做,才能取得更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