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青年志愿动能,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新征程
日期:07-25
一、深化理论认知与价值引领:筑牢青年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根基
青年志愿力量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需以系统性理论认知建构为基础,通过凝聚价值共识、明确实践导向破解青年群体的认知偏差与行动迷茫。中国式现代化作既蕴含“国之大者”的全局视野,亦对青年提出兼具家国情怀、奉献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素养要求。志愿服务精神(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与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追求存在深层契合:奉献精神呼应共同富裕的责任担当,构成“先富带后富”的实践注脚;友爱、互助精神作为社会关系的黏合剂,为构建和谐社会生态提供情感支撑;进步理念与文明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形成理念共振,体现可持续发展逻辑。这种价值耦合赋予青年志愿行动双重定位,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协同力量,极大地弥补了公共服务盲区,亦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场域,助力青年在服务中锤炼品格、增长才干。
要实现认知向行动的转化,需将理想信念教育有机融入志愿服务实践。一方面,将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大中小学课程体系,引导青年理解“国之大者”,力行“民之关切”,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基层一线的实践中亲身体验国情民情,深刻感悟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内在统一性,在知行合一中深化理论认同。另一方面,善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重大战略项目中的青年志愿范例进行价值感召,通过展现个人价值在服务国家大局中的实现路径,有效激发青年的历史使命感与主体责任感,并挖掘志愿行为的价值内核,将“奉献”叙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相结合,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奉献、乐于助人”的文化氛围,使志愿精神成为青年价值共识。
二、系统性构建制度保障体系:优化青年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生态
青年志愿服务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长效作用,依托于健全、协同、高效的制度保障体系支撑。构建这一体系的核心在于通过法规政策确立行为规范与权益保障,优化组织运行与资源动员机制,并建立科学的激励与评估闭环,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年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以《志愿服务条例》《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规划》等政策文本为基础,将青年志愿服务纳入中国式现代化治理体系的制度框架,明确其在社会治理、民生服务、人才培养中的法定地位,通过政策文本进一步明确青年志愿者的权利义务、服务规范及权益保障细则。在此基础上,着力强化青年志愿服务与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等社会制度的协同性,构建全国性志愿服务时长互认体系与数字化认证平台,推动高校将高质量志愿服务经历科学折算为学分或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中,实质性提升青年参与的获得感与发展预期。
高效的组织动员机制是释放青年志愿潜能的关键。宣传动员需契合青年信息获取习惯,利用社交媒体、校园社群等线上空间,结合线下主题活动、榜样巡讲等形式,开展分众化、互动性宣传,激发内在参与动机。在组织运行层面,应强化以共青团为枢纽,高校、社区、专业机构、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的协同联动,建立常态化沟通平台,明确各主体在项目策划、资源供给中的角色,构建覆盖广泛的志愿服务组织网络。
科学的激励评估机制是可持续发展的闭环保障。激励机制应坚持以精神激励为主、物质激励为辅、即时认可与长远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在精神层面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多层次表彰体系,通过权威媒体传播典型事迹强化社会认同;在物质层面探索合规范围内的交通通讯补贴等基础保障机制。建立以价值贡献为导向的长效评估机制需覆盖多重维度:服务效能维度包含对象满意度、社会影响力等指标;青年成长维度关注能力提升、价值塑造等成果;组织发展维度评估资源效率与可持续性。评估结果动态反馈至政策优化环节,形成推动志愿服务生态升级的良性循环,为青年志愿力量赋能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制度支撑。
三、创新驱动与技术赋能:提升青年志愿服务效能与时代适应性
青年志愿服务要实现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深度协同,必须把握创新驱动与技术赋能的战略机遇,这既是提升志愿服务精准化、专业化的内在要求,也是青年群体发挥技术优势、展现时代担当的重要路径。
构建数字化的青年志愿服务信息平台,成为破解青年志愿服务效能瓶颈的重要抓手。该平台可通过集成需求智能发布、项目精准匹配、服务过程追溯等功能模块,实现青年志愿服务全流程数字化治理,并通过智能推荐系统,依据志愿者过往服务记录、技能标签及兴趣偏好,推送契合其特点的服务项目,提升青年志愿者参与的积极性与持续性。与此同时,互联网助力青年志愿服务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在线支教、远程科普、云端助老、网络文明倡导等线上志愿服务形式的蓬勃发展,有效突破时空的限制,显著扩大志愿服务的覆盖范围与社会辐射效应,线上志愿服务模式不仅有效整合了分散的青年志愿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志愿服务参与“门槛”,更通过数字技术的赋能形成了线上线下协同互补的志愿服务生态新格局,从而使青年志愿服务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展现出更强的时代适应性与实践生命力。
基金项目:2022年共青团中央中特理论中心年度项目《深入推进南疆农村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底与实践路径研究》(22TZTSKZC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