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青花彩料用发色稳定的氧化钴作为主着色剂,加入铬、锰等元素配制。将其画于瓷坯上,罩透明釉,经约1300℃高温,纹样呈鲜明沉静的青蓝色,青花因此得名。青花装饰始于唐朝,元代形成一定规模,明清处于鼎盛,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形式。其绘画内容以乡土气息、真挚情感、简单的语言、生动的笔墨,深刻塑造了后人的审美形式。元末明初,景德镇窑业的兴起大大刺激了以釉色见长的龙泉窑系。在保持宋、元优良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同时提高产量,制瓷水平与当时的景德镇窑系并驾齐驱。在宋代,青花没有空前发展,而在吉州窑还有河北的磁州窑,运用铁锈红、凡红还有化妆土进行的刻花、剔花、划花法开始在瓷器制作中运用;至元代,景德镇运用此装饰手法在瓷器装饰中;明清期间,青花装饰在景德镇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明万历年间,青花装饰开始引用划花法进行装饰,常见的民窑瓷片有莱菔纹等多种装饰图案;至清代,常见的边角纹饰较多。到了现代,景德镇有很多陶艺创造者运用此技法进行装饰。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便是要理清青花划花瓷器的相关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该选题作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从而形成一种相对系统的理论框架,加深对该选题领域的认知。对划花法在青花瓷器装饰中的运用进行研究、归纳和总结,对今后更好地运用此技法进行青花装饰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划花法的概念界定
划花工艺是在坯体半干时,用竹、木或铁制工具浅划纹路的装饰手法。划花一词最早见于宋人笔记,划写作“劃”。在青花划花装饰方法运用的过程中,陶艺家或工匠在分水后的瓷器坯体上用竹、骨、铁质的针状或者签状工具划出花纹,纹饰呈阴文线条状。
二、青花划花装饰的起源
划花手法灵活,线条自然、纤巧,整体感强。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上。新石器时代陶器已然常见,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时期陶器上的划花,大量的植物纹以及由此延伸出来的各种图案,如动物纹、鱼藻纹等已非常成熟。越窑、定窑、观台窑等窑口出产瓷器的划花,线条简洁、技法娴熟,个别还在划花纹样间隙部位用篦状工具划复线。中国瓷器类型丰富、窑口众多。在对景德镇古窑址、地摊、博物馆的走访中了解到青花划花装饰方法的种类及其起源。通过出土和采集的青花划花装饰的瓷器标本发现:青花划花瓷器的标本很多,其中残片较多。青花是我国陶瓷装饰中珍贵的传统艺术。青花主要是以氧化钴作呈色剂,在瓷器的半成品(坯胎)上进行纹样的描绘,施以透明青白釉入窑烧制而成,故也称之为釉下彩。到明万历年间,开始用划花法对青花瓷器进行装饰;至清代,常见的边角纹饰较多;现代,景德镇有很多陶艺创造者运用此技法进行装饰,其创作方式有完整的花卉图案、边角、局部装饰、青花与颜色釉、色料划花综合装饰等。
三、划花法在青花瓷器装饰中的运用
1.青花划花与颜色釉相结合的应用
划花法与陶瓷颜色釉综合装饰,就是将颜色釉和青花装饰融为一体形成的一种陶瓷装饰艺术,是当今最具生命力的瓷器装饰形式之一。传统的高温色釉装饰,大多在器物上整体施釉。其效果呈单色的纯净素雅的色彩以及庄重典雅的质感,传达其内在涵意。
2.以花卉题材为主的划花法装饰运用
在青花装饰过程中,传统技法有分水、梭水、榻水等技法,青花分水花卉在陶瓷装饰中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花卉纹样源于自然界中花卉的变形,以“分水”技法呈现于陶瓷。传统植物纹样结构严谨完整,采用“集中构成”形式,易于理解。明代青花划花盘,以写意为主,加以划花装饰其脉络,显现出其内涵,同时青花料分浓淡,笔意老练,风格俊逸。青花分水的技法模仿国画的淡墨,通过调整坯体干湿、运笔缓急,在单一的青色中营造疏密、浓淡、厚薄的丰富层次,打破了单色的局限。结合划花装饰,更将单色弱势转化为耐赏、多变的优势。
3.划花法在青花瓷器边角纹饰中的装饰运用
纹饰,器物上的装饰花纹的总称,指通过自然物质表面呈现的视觉、触觉及外观效果,涵盖材料质感、重量感、色彩、性质、形状、体积、自然肌理和艺术效果等要素。光绪年间采用八角边角纹饰装饰,而边角装饰在青花瓷器中也尤为重要。划花工艺在明代开始应用于青花瓷器装饰,至清中期,逐渐被用于边角纹饰,常见类型包括几何纹、海水纹、缠枝纹等。
4.划花法在青花瓷器中的装饰美
青花划花装饰方法在瓷器中的运用,使人们在陶艺设计时更加注重完善它的造型之美、釉色之美、装饰之美、工艺之美。尤为重要的是,现代陶瓷艺术中蕴含的文化与装饰效果因素,以及现代陶艺创作对古代经验的汲取,结合现代审美与创作手法对青花瓷器进行现代韵味的装饰,本质上是将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思想与中国传统设计艺术美学理论相融合。这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特别是对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现代陶艺设计有着启发与借鉴作用。
结 语
在现代青花瓷器中,划花装饰的运用多见于整体画面(如鱼纹鳞片、牡丹花蕊及叶片的划花装饰)、花卉叶脉、边角纹饰,以及与颜色釉、色料等材质结合的综合装饰形式。青花划花以流畅的线条展现独特美感,创作方法简便,兼具广阔的市场应用价值与创作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