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一酒店快速处置队疏散百余名旅客
日期:07-25
7月3日傍晚时分,张家港市消防大队指挥中心警铃骤响——杨舍镇人民路42号国贸酒店二楼客房部突发火情。指挥中心迅速调集3个队站、11辆消防车、56名消防指战员赶赴现场,大队全勤指挥部遂行出动。
然而,当首批消防力量抵达时,火势已被国贸酒店快速处置队扑灭。经现场勘查,起火点位于客房内部,过火面积仅约2平方米,无人员伤亡。从发现火情到险情排除,10分钟化险为夷,这背后的“安全密码”离不开酒店安全体系的构建和消防部门的精准帮扶。
10分钟生死时速:人员有意识,设施保运行
“二楼225房间有火警反馈!”7月3日傍晚,国贸酒店消控室的火灾报警系统突然发出警报,监控画面显示客房走道内开始弥漫浓烟。值班员杨敏第一时间通知快速处置队值班人员王光清前往现场查看,王光清和客房服务员张莉莉到达现场,此时房间内烟雾很大,自动喷淋设施已启动。
与此同时,酒店主要负责人庞智在得到现场情况的反馈后,迅速启动应急处置预案,火速调集快速处置队的5名队员到达现场。在穿戴好过滤式消防自救呼吸器后,庞智迅速分工。参与救火的许金龙此时也拨通了119报警电话,详细讲述了火情地点和燃烧情况。
疏散组1名队员来到发生火情的二楼,利用排烟设备,迅速将弥漫的烟雾抽排干净,确保疏散通道畅通无阻。其他两名队员带着客房部员工直奔各楼层,逐房敲门引导。“请拿好随身物品,跟着我们往安全出口走,不要乘坐电梯!” 酒店100 余名旅客迅速被引导至一楼皇冠广场集合清点。
灭火组的王光清、许金龙和庞智迅速连接室内消火栓,扛着水枪冲进房间。通过室内消火栓出水,明火很快被彻底扑灭,此时距发现火情仅过去了10 分钟。当消防救援力量抵达时,现场已无明火。
机制制胜:人人有角色,步步有规范
“10 分钟处置不是偶然,是我们多年来打磨应急体系的必然结果。”国贸酒店法定代表人孙岩纹手上拿着《国贸酒店应急处置手册》说道。这本厚达36页的手册,详细规定了从火情发现到隐患排除的操作要点。
国贸酒店于1993年正式营业,主楼高17层,附楼高14层,共有客房总数310间套,作为消防二级重点单位,酒店建立了“1+3+N”应急响应机制:“1”即消控室作为指挥中枢,实行 24 小时双人值班制度,值班人员需持消防设施操作员证书上岗;“3”指快速处置队的三组核心职能——疏散引导组、灭火行动组、通信联络组,每组配备两名队员,每月开展不少于1次实战演练;“N”则涵盖客房、餐饮、工程等所有部门的联动职责,确保火情发生时“人人有角色,步步有规范”。
在人员管理上,酒店实行“岗位消防资格认证制”。所有新员工必须通过消防基础知识考核,客房服务员需掌握 “一懂三会”(懂本场所火灾危险性,会报警、会灭火、会逃生)技能,管理人员则需通过季度消防应急指挥能力测评。今年以来,酒店已组织3场专项培训,覆盖酒店全部员工。此次火情,正是检验酒店应急响应机制和日常管理成效的一次“考试”。
消企协同:精准滴灌多帮扶,机制联动建防线
这场初起火灾的成功应急处置,背后也离不开张家港市消防救援大队长期以来对企业的帮扶。在快速处置队建设方面,大队更是下足了功夫,为企业筑牢安全防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大队针对不同企业的特点,量身定制快速处置队建设方案。对于像国贸酒店这样的人员密集场所,大队专门组织专家团队深入调研,结合酒店的建筑结构、人员流动情况等,制定了详细的快速处置队组建标准,明确了队员数量、人员资质、装备配置等具体要求,确保快速处置队的组建科学合理,能够适应酒店的应急处置需求。
在培训演练方面,大队常态化开展专业指导,定期组织快速处置队队员进行集中培训,内容涵盖火灾扑救技巧、疏散引导方法、消防设施操作等多个方面,由经验丰富的消防指战员亲自授课,通过理论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提升队员的专业技能。同时,大队还建立了与企业快速处置队的联动机制,通过日常的随机拉动、实战演练,强化火情信息、处置进展等的实时互通,确保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消防部门能够及时提供支援和指导。
目前,张家港消防已将国贸酒店的处置经验纳入全市企业消防安全培训案例库,并计划在人员密集场所分门别类推广快速处置队建设工作。李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