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产融合加速跑,激荡江苏发展新势能
日期:07-25
□江苏经济报记者 洪姝翌 实习生 傅 敏
专精特新企业精耕细作,在细分赛道加速成长;高校与高新区同频共振,在协同联动中锻造合力;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在探索突破中孵化未来……今年上半年,江苏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脚步向前,不断释放出澎湃发展活力。
释放“大能量”,
专精特新锻造产业升级硬实力
专精特新企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力量。从“小而美”到“强而优”,今年以来,在江苏经济向上的动力引擎中,专精特新企业依旧高能。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创新动能奔涌,领跑地位不断夯实。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竞相涌现,并向更高目标发起冲击。今年5月,江苏2025年度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第一批)企业名单公示。753家入选企业深度聚焦江苏“1650”产业体系,跑出成长加速度。在南京,南京三迭纪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深入3D打印药物“无人区”,不断将最前沿技术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在昆山,昆山众泰兴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高精准装配测试线,通过采用高精度机械臂、传感器及3D视觉定位技术,可将装配精度控制在0.01毫米之内。
截至目前,江苏已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超1.4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215家,其中三成以上企业主导产品在全国细分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三。今年上半年,为持续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更多的“江苏行动”加码推出。3月,《江苏省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出炉,计划通过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库、整合优质服务资源、夯实上市培育服务等措施,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在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到2027年末,遴选500家企业进入上市后备企业库,力争培育“专精特新”专板及新三板挂牌企业20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30家。5月,《关于进一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出台,包含创新能力、融资、数字化以及绿色化国际化四个方面共14条具体政策,进一步加大省制造强省专项资金支持力度,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打好“优势牌”,
高新区与高校携手激活协同新动能
江苏科教资源丰富,拥有175所高等院校。同时,建有61家省级以上高新区,其中18家国家级高新区正处于新质转型关键阶段。如何打好优势牌,打造江苏特色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体系?今年以来,“双高协同”成为高频词之一。
作为南京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引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集聚人工智能企业超400家。今年以来,围绕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发展前沿和产业应用急需,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和江苏省人工智能学院相继在这里挂牌成立,并以实体化的方式落地南京新港高新技术产业园红枫科技园。其中,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卓越工程师学院第一期遴选了“大数据安全与人工智能”“新型材料与信息显示”两个工程师技术中心试点入驻,3年内预计达到约220人的师生规模;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人工智能学院则将建设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省具身智能与装备控制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元宇宙)实验室、医工交叉实验室、低空经济与无人机实验室5个重点实验室,预计未来师生规模将达千人左右。今年9月,两家学院的研一新生就将成为园区的“新住户”。
将学院设在园区,将课堂搬进企业,让“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双高协同”的乘数效应静待释放。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卓越工程师学院常务副院长张腾飞说:“我们将围绕江苏‘1650’产业体系和‘51010’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需求,加强校企思专协同、产教协同、学科协同和国际协同的育人机制,构建工程硕博联合培养新范式,培养一大批电子信息行业的卓越工程师领军人才。”南京经开区管委会主任蓝军也表示,“南京经开区将尽最大努力,在体制机制、生活配套、校企合作等领域给予卓越工程师学院全面支持,确保如期实现既定工作目标,为后续合作夯实基础、树立标杆,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五链’深度融合。”
无锡高新区创新共享共育机制,与重点高校实施互派100名科技副总和100名产业教授的“双百工程”,构建高校与高新区资源开放共享体系;江阴高新区与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无锡学院等达成协同创新合作意向,明确以微电子及集成电路产业为主要创新协同方向;江苏科技大学开展专项政策调整,对参与“双高协同”的科研团队、教师、学生及镇江高新区企业予以支持……放眼全省,各地、各高校推动“双高协同”的新思路、新举措正不断涌现。不久前,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到2027年江苏要实现全省高新区与高校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全覆盖,构建以科技型企业和高校创新团队为主体,省市区校联动、“一区多校”深度协同的发展格局。
深耕“试验田”,
在“摸石过河”中贡献更多江苏经验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自成立以来,既做科技创新的先锋军,也做产学研用融合的推动者,成功探索“项目经理”“团队控股”“拨投结合”“产教融合”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攻克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江苏“1650”产业体系重点产业领域布局近百项前沿引领性技术创新项目公司,为江苏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发展持续提供技术支撑。
今年1月1日起,全国首部针对单一新型研发机构的立法——《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发展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该条例不仅确立了江苏产研院作为我省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地位,肯定了过往成功经验,更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探索埋下伏笔。
“江苏产研院的改革之所以能快速推进,政策引领是基石。”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表示,条例的正式实施,为江苏产研院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治动力,为产研院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提供了强大助力。“改革不是百米冲刺,而是培育未来的‘接力赛’。”
在这场创新角逐赛中,江苏产研院正全力跑出改革加速度,条例实施半年来,“战绩”不断刷新。比如,借力过往成功经验,以“拨投结合”方式,该院实施前瞻性引领性重大技术创新项目7项,累计实施117项。其中,“超轻质低成本微纳多功能绝热复合材料技术”项目落地苏州吴中区,成果将应用于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热防护系统;“靶向蛋白稳态调控药物研发”项目落地南京江北新区,依托去泛素化酶配体筛选平台和体内蛋白质组学平台实现技术转化,填补国内相关领域技术空白。广泛征集凝练龙头企业出资的技术“真需求”,该院与细分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创新中心31家,累计446家,累计提炼企业愿出资解决的技术需求超2700项,企业意向出资超90亿元,协助企业达成技术合作1000余项,合同总金额超26亿元。为产业创新持续培养基础研究和工程化人才,积极联合国内外高校,探索试点项目制和学行交替等本科生行本教育模式改革,截至今年5月,学行交替模式已帮助来自重庆大学、天津大学、无锡学院等国内高校的95名学生,来自滑铁卢大学、多伦多大学和蒙纳士大学等海外高校的57名学生在55家企业和研究所进入实习岗位。“我们将持续强化自身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为江苏乃至全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刘庆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