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内蒙古地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日期:07-23
字号:
版面:第T08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摘要: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是党中央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之一。当前,内蒙古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成就,但是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挑战,具体表现为:生态系统脆弱,治理面临巨大挑战;专业人才短缺,相关技术落后;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制约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发展;相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相应对策,从而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关键词: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问题;对策;生态文明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从四大文明古国的兴衰更替到我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无不印证着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地跨东北、华北、西北三大区域,生态地位举足轻重。内蒙古必须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理念,全力筑牢祖国北方的生态安全屏障。

一、内蒙古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成效

内蒙古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生态基础。

(一)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23年,内蒙古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87.2%,与上年相比下降5.7个百分点;土壤环境质量持续优良,国家网监测点达标率高达98.7%;全区生态质量指数为61.16,生态质量等级评定为二类。具体到各盟市,2023年呼伦贝尔市生态质量为一类,表现优异;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通辽市、赤峰市、包头市、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等7个盟市生态质量为二类;鄂尔多斯市、巴彦淖尔市、阿拉善盟、乌海市等4个盟市生态质量为三类。同时,内蒙古还发布了《内蒙古自治区新能源倍增行动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光伏治沙行动实施方案》《内蒙古自治区新污染物治理工作方案》等多种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文件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从不同方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牢记“国之大者”、紧扣“双碳”目标,坚决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重要位置。

(二)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

内蒙古生态系统类型丰富,不仅分布着草原和森林,还有沙漠、湿地、湖泊、沙地等生态系统。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始终把草原生态保护挺在前头,全区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连续3年稳定在45%。2023年,草原过牧预警面积较上年减少1496万亩。持续推进草原休养生息,草原退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实现“双减少”,完成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生态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内蒙古已建立182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覆盖面积占全区面积的10.71%,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保护网络体系。内蒙古采取多项措施,统筹推进全流域生态修复、保护开发和综合治理,共同保护北疆水域生态,水生态保护与治理取得进步。全区121个国考断面达到或好于Ⅲ类的比例为79.1%、劣Ⅴ类比例为1.7%,分别优于年度考核目标11.4和4.3个百分点,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干流水质连续四年达到Ⅱ类。

(三)生态制度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屏障。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加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先后制定实施多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2024年正式颁布的《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作为重要的制度成果,共有六章内容,全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确立了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相担等基本原则,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2023年,《内蒙古自治区湿地保护规划(2022—2030年)》正式颁布。这一规划着重强化了对湿地资源开发利用环节的监督与管理,目标直指遏制各类破坏湿地生态的行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保障。要始终坚持制度刚性约束,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零容忍,切实做到依法治理、严格执法、违法必惩,为构建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

二、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面临的问题

(一)生态系统脆弱性高,治理面临巨大挑战

内蒙古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的气候类型,降水稀少且空间分布不均。这种气候条件导致植被生长困难,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弱,一些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率低,土地沙化严重,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很难自然恢复。另外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内蒙古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同时,草原区域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引发水位持续下降,进一步加速草原退化进程。内蒙古土壤类型多样,但大部分土壤肥力较低,尤其是沙质土壤和盐碱土,贫瘠的土壤不利于植被的生长和扎根,增加了植被恢复的难度,在养护方面也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内蒙古东西跨度大,治理和管理难度较大,不同的生态问题需要采取不同的治理技术和方法,且需要跨部门、跨地区的协调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理的复杂性和成本。

(二)专业人才短缺,相关技术落后

内蒙古生态环境脆弱,需要长期对空气质量、水质、土壤状况等进行监测,专业人员数量有限,难以保证监测的及时性和全面性。而对于一些偏远、地形复杂的生态区域,如沙漠边缘、高山草原等,由于工作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等原因使得这些区域的监测工作难以有效开展,生态状况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在治理过程中,基层人员往往缺乏专业的技术知识经验,所以很多治理项目难以及时、有效地得到反馈,导致治理工作出现偏差,影响治理效果。在不少地方,由于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手段应用不足等原因,很多工作人员仍然选择人工采样和记录的方式,不仅工作量大,效率低下,而且很多数据无法同步,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进而导致生态治理效能不高。

(三)地方财政投入不足,制约生态系统一体化保护和发展成效

从前期生态建设到后期养护,都需要大量人员、技术以及资金支持,而内蒙古在这方面力度明显不够,导致效果不尽如人意。内蒙古荒漠化土地面积占全国四分之一,资金不足导致治理速度缓慢,浑善达克、库布奇等沙地治理项目难以全面铺开,部分区域仍存在“边治理、边退化”的现象。尚未完成生态治理的地方多为治理难度大、成本高的重点难点区域,治理投入与实际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而从后期维护来看,资金不足导致进一步巩固取得的现有成果难度加大,增加反弹风险。另外,内蒙古生态系统受损区域往往面积较大,需要进行大规模的修复工程,但资金不足使得修复工程的规模受到限制,只能选择部分重点区域修复,无法覆盖所有受损区域。

(四)相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

生态系统保护涉及多个部门,如环保、林业、水利、国土等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协作和联合执法。但是,有时在联合执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部门权责不明晰、相互推诿的现象,从而导致效率不高。例如,一个企业会在一天之内受到来自多个部门的检查,对于企业来说,会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政府部门来说,会大大损害政府的权威和公信力。对于跨区域的协作,各个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存在协调困难、沟通不畅的问题。此外,整改监督也存在不到位的现象。对于已查处的生态破坏案件,相关部门应监督责任主体进行整改,恢复生态。但是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导致整改监督流于形式,责任主体不认真履行整改义务,导致生态恢复工作进展缓慢或达不到预期效果。

三、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对策

(一)促进人口集中集聚,缓解生态压力

要落实国土空间规划。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口集聚规划,明确人口集聚的区域和规模,重点推进城镇化滞后地区向盟市中心城区转移,促进城镇化发展。要选择生态承载能力较强、交通便利、产业基础较好的城镇或城市作为人口集聚的区域。加快推进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脆弱地区人口转移,缓解生态压力,休养生息。政府可根据集聚区域产业特色,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吸引更多人才集聚。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于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产业,政府可适当给予补贴,或减免税收,助力民族企业形成品牌优势。

(二)大力培训相关专业人员,提高福利,与企业合作引进技术

一是要加强本土人才培养。内蒙古各高校应加强荒漠化治理相关专业的建设,增加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案例,提高教育质量。在专业课程中,如生态学、林学、草学等专业中要增设相关课程,培养适应本地需求的专业人才。针对在职人员,要定期组织相关的职业培训,学习最新的治理技术和经验。二是借助项目合作、技术交流等多元化途径吸引优秀人才,加大人才引进的工作力度。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优秀青年扎根内蒙古从事荒漠化治理,提高福利待遇。三是要把监测技术水平提上去,大力研发新技术。加强与区内外科研院校的合作,开展技术攻关。创新治理模式和经验,推广典型案例。

(三)拓宽生态价值实现渠道,推动资源效益向经济优势转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政府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内蒙古地域广袤,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可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态产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区以城市景观为载体,2016年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是我国首个4A级旅游城市。当地因地制宜将沙漠、草原、成吉思汗文化发展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区,建设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草原、响沙湾等景区。不仅如此,当地还大力发展康养旅游,着力建设宜居宜养型城市,是旅游业发展的典范,也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优秀城市。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管理水平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构建跨部门的协同规划机制,明确各部门的合作与分工。各部门还可以定期召开会议,促进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打破壁垒,形成合力。在政策方面,要健全生态文明政策与法规,同时,要将现有政策中边界不明晰、规定不一致的政策进行调整。建立健全适应内蒙古生态文明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监督执行力度,推动各项政策措施有效落地,助力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执法人员要按照规定行事,切实履行职责。对相关执法人员要定期开展法律教育,提高公职人员依法行使权力的水平。如果发现违反规定、严重破坏环境的行为,必须严加惩罚,追究其责任。

结 语

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是内蒙古自治区必须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与历史使命。尽管当前面临生态脆弱、人才短缺、资金不足、执法不力等挑战,但通过落实人口集聚规划、强化人才培育引进、拓宽生态价值转化路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举措,内蒙古自治区定能持续厚植生态底色,守护北疆绿色长城,为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