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的前沿阵地,萧山区以文化管家模式为支点,历经七年的探索实践,构建起覆盖城乡的三级服务网络,在设施智能化升级、服务精准化供给、社会力量多元化参与等领域形成示范效应。然而,站在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起点,公共文化空间效能提升仍面临空间闲置、供需错配、人才缺口等深层次矛盾。如何通过模式创新破解瓶颈,将文化资源存量转化为群众获得感增量,成为萧山打造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标杆的关键一跃。本文立足萧山实践,剖析效能提升的痛点、堵点,提出以空间重构为基、以数字赋能为翼、以人才筑基为本、以制度保障为盾的系统化解决方案,旨在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基层实践样本。
一、萧山文化管家模式的发展与实践成效
(一)模式演进与服务升级
萧山区文化管家模式自2018年启动以来,经历了从试点探索到智慧化升级的迭代发展,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供给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初期1.0版“日常管家”以戴村、河上、闻堰三镇街为试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机构,针对性地解决基层文化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为乡村输送文化活动策划、艺术培训及场馆运营等专业服务。2022年升级的2.0版“全域管家”实现镇街全覆盖,构建起“选—用—管—培”标准化体系,累计组建基层文化团队456支,年均开展文化活动985场,直接服务群众560万人次,有效激活了基层文化活力。2024年推出的3.0版“智慧管家”则深度融合数字技术,搭建“平台+大脑”智能化监管体系,拓展线上服务场景,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精准化、高效化转型。目前,萧山区文化管家已形成“线上预约+线下服务”的O2O模式,群众可通过“浙里文化圈”平台点单文化活动,实现供需精准对接。
(二)空间建设与覆盖成效
在空间建设层面,萧山区依托“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规划,构建起覆盖城乡的设施网络。截至2023年,已建成城市书房46家、文化驿站23家、“潮文化Park”12家、乡村博物馆55家、非遗工坊18个、复合型文化艺术公园(街区)6个,总面积达42590平方米。其中,永兴书房实现镇街全覆盖,瓜沥镇七彩社区公共文化空间、临浦镇“浴美施”文化驿站等项目获评省级“最美空间”,数量位居全省首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通过文化管家机制创新,322个行政村文化礼堂实现全覆盖并高效运营。如戴村镇尖山下村文化礼堂通过文化管家组织村民创作小品《坚守》,河上镇依托非遗工坊打造“河上龙灯胜会”品牌活动。三级文化馆总分馆体系使城乡服务覆盖面更广,群众可就近享受与城区同品质的文化服务。数据显示,当前萧山区每百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已达35平方米,正向2035年设定的65平方米目标稳步推进,全域“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基本成型。
(三)社会参与机制创新
该模式的成功还得益于社会参与机制的持续创新。2024年修订的《杭州市萧山区关于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施办法》,通过财政补助、税收优惠、场地支持等政策工具,激励社会资本投入非遗工坊、复合型文化空间等项目运营。目前,社会力量已独立或联合运营超过40%的新型文化空间,如蜀山街道引入企业共建“潮文化Park”,闻堰街道与高校合作打造非遗传承基地,形成“政府主导规划、专业机构运营、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元供给格局。这种“政府+市场+社会”的协同机制,不仅缓解了财政投入压力,更通过专业化运营提升了服务品质。例如,宁围街道通过社会力量运营,将旧厂房改造为集非遗展示、艺术培训、文创孵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空间,年接待群众超10万人次,文化管家模式成为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的示范样板。
二、萧山公共文化空间效能瓶颈与问题分析
(一)空间开放与利用效率待提升,服务覆盖需进一步优化
当前萧山区部分公共文化空间存在开放时间有限、夜间服务不足等问题,就“延长开放时段、拓展服务场景”的政策导向而言,还存在一定提升空间。调研显示,尽管全区已建成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空间42590平方米,但空间利用效率仍存在区域差异。例如,偏远镇街因人口分散、交通不便导致空间利用率不足30%;部分乡村书房藏书更新周期较长,设施功能单一。
(二)数字化融合需深化,服务响应机制待完善
尽管3.0版“智慧管家”模式已推进数字技术融合,但基层场馆的智能化服务尚未全面普及。例如,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沉浸式场景仅在部分试点空间落地,智慧文化云平台的“文化管家模块”功能仍需优化,导致数字平台活跃用户占比偏低,55.01%的群众仍通过“社区通知”获取服务信息。
(三)人才队伍结构需优化,专业能力与稳定性待加强
文化管家模式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专业力量,但人才供给的稳定性与复合能力仍需提升。调研显示,75%的文化管家为艺术类单一背景,缺乏项目管理、数字运营等跨界能力,导致非遗“活化”、青年社群等特色活动占比不足10%。
(四)政策保障体系需健全,资金与法规支撑待强化
当前公共文化服务资金仍以财政投入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占比不足30%,部分镇街因财政压力压缩文化活动预算,影响服务规模与质量。同时,法规缺失导致管理权责不够清晰,尽管《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规范》等文件提供部分指导,但空间准入、运营、退出标准及考核机制仍需完善。
三、提升萧山公共文化空间效能的对策
(一)优化空间规划布局,提升物理空间效能
一是构建“三级两类”空间体系:城区嵌入“文化微空间”,如咖啡馆“小书柜”、地铁站“艺术展墙”,实现“10分钟文化触达”;二是乡村打造“一村一品”特色空间,借鉴广东左步村“稻田书屋”模式,结合萧山茶文化开发“采茶体验馆”;三是实施空间动态评估,建立“使用率—满意度—设施更新”三维评估模型,对连续3个月使用率低于10%的空间启动改造程序。
(二)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引入“空间管家”机制,每个文化空间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活动策划、资源对接及日常运营,将绩效与空间使用率、群众满意度挂钩;二是探索“以文养文”模式,借鉴浙江之江文化中心经验,开发文创产品、承接商业演出,要求镇街文化空间非财政收入占比逐年提升5%。
(三)完善需求响应制度,实现精准服务供给
一是升级数字平台功能,开发“萧山文化云”App,集成“活动预约—场馆导航—人流监测—文化点单”全流程服务,目标是实现60岁以上用户使用率提升至30%;二是推行“文化菜单2.0”,建立“基础服务+特色服务”双清单。一方面,基础服务覆盖全年龄段,如老年书法课、少儿绘本阅读;另一方面,特色服务结合镇街产业特色,如开展空港小镇“航空科普展”、湘湖“宋韵文化节”等活动。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专业支撑
一是完善职业发展通道,设立“初级—中级—高级”文化管家职称体系,与薪资待遇、项目资源挂钩,高级管家年薪上限突破20万元;二是实施“百人培养计划”,联合高校开设“公共文化管理”微专业,每年培养50名兼具艺术策划、数字运营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五)健全政策保障体系,强化制度支撑
一是制定《萧山区公共文化空间管理办法》,明确空间准入、运营、退出标准,规定社会力量参与可获税收减免、场地补贴等政策;二是建立“效能红黑榜”,每年发布镇街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报告,对连续两年排名末位的镇街约谈主要负责人,并扣减次年文化专项资金10%。
结 语
萧山区文化管家模式成效显著,但也面临空间、数字、人才等瓶颈。通过优化空间、创新运营、完善响应、加强人才与政策保障可突破瓶颈。其探索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提供了基层实践样板,助力文化资源转化为群众获得感。
本文系杭州市萧山区社科联课题《基于文化管家模式的萧山公共文化空间效能提升实践与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25-CZ-05)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