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赋能长沙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逻辑与路径创新
日期:07-23
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旅融合与乡村文化振兴在价值导向、发展目标和实践路径上高度契合,对筑牢长沙乡村文化根基、激活产业发展动能、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论逻辑、实践模式和实现路径三个维度,深入探讨文旅融合赋能长沙乡村文化振兴的创新实践。
一、文旅融合赋能长沙乡村文化振兴的理论价值
(一)文化根脉的现代性重构
乡村文化振兴本质上是对乡土文化基因的传承与创新。文旅融合通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双向赋能机制,推动长沙乡村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一方面,依托传统村落、民俗风情等特色文化资源,开发沉浸式民俗体验、农耕文化研学等文旅产品,将抽象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具象的旅游体验,强化文化认同与情感归属。另一方面,文旅产业的发展能够增强村民的文化主体意识,使其成为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力量,推动乡土文化在现代语境下焕发新生。
(二)文化传承的创新性发展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长沙乡村传统文化面临传承断层的挑战。文旅融合通过业态创新、技术赋能和模式重构为文化传承开辟了新路径。以红色文化、非遗技艺等特色资源为依托,开发红色主题研学、非遗手工艺体验等文旅产品,实现文化资源从静态保护向动态传承转变。同时,借助数字化技术对岳麓书院等文化遗产进行三维建模、虚拟复原,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传播体系,有效拓展文化传承的时空边界。
(三)城乡发展的协同性推进
文旅融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促进生产要素双向流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等新业态,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集聚,带动基础设施建设、餐饮住宿、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这种产业联动效应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民返乡创业,还通过城乡文化交流互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二、文旅融合赋能长沙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模式
(一)市场导向的文化创意驱动模式
立足市场需求,深度挖掘长沙窑文化、湖湘民俗等特色文化资源,构建“创意设计—产品开发—品牌运营”的完整产业链。通过开发文创产品、打造主题 IP、举办文化节庆等方式,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机结合,实现文化资源的市场化转化和价值增值。
(二)政府主导的数字赋能创新模式
发挥政府统筹协调作用,整合数字技术、文化资源和产业资本,实施传统建筑数字化保护、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等工程。打造数字非遗馆、虚拟古村落等数字化文化产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传播平台,推动乡村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创新性发展。
(三)社会参与的公共服务共享模式
引入社会组织、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文旅公共服务供给,通过共建共享、合作运营等方式,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提升服务品质和效能,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四)社区主体的内生发展模式
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构建“政府引导、社区主导、村民参与”的发展机制。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引导村民参与文化保护、旅游服务和产业发展,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发展内生动力,形成可持续的乡村文化发展模式。
(五)艺术介入的创新发展模式
通过“艺术乡建”计划,引入艺术家、设计师等创意人才,对乡村空间进行艺术化改造,创作乡土艺术作品,开发艺术体验项目。这种“外源式创新”与“内生式发展”相结合的模式,既激活了乡村文化资源,又培育了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六)生态优先的绿色发展模式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依托长沙乡村良好的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农业、森林康养、湿地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生态保护与文化振兴协同发展。
三、文旅融合赋能长沙乡村文化振兴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多元协同的发展生态
建立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加强文化资源普查与评估,运用数字化技术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推动文化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注重村民主体地位,通过教育培训、技能提升等方式,增强村民参与能力,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发展生态。
(二)推进文旅产业深度融合
深化“文旅+”跨界融合,培育发展文旅新业态。结合长沙实际,重点发展“文旅+数字科技”“文旅+研学教育”“文旅+生态康养”等融合业态,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文旅产品。加强市场调研,精准把握消费需求,开发差异化、特色化文旅产品,提升产业竞争力。
(三)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
加大乡村文旅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完善交通路网、游客服务中心、智慧旅游系统等配套设施。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高校、职业院校、企业协同培养机制,定向培养文旅专业人才。推进智慧文旅建设,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服务智能化、精准化水平。
(四)强化政策制度保障体系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出台支持乡村文旅融合发展的专项政策,明确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设立乡村文旅发展专项资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拓宽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完善土地保障政策,探索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闲置宅基地盘活利用等政策创新,为项目建设提供用地保障。
本文为2025年度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长沙市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模式及策略研究”(2025CSSKKT33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