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油画艺术语言中的设计性

日期:07-23
字号:
版面:第T05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一、油画艺术中设计性的历史溯源

(一)古典时期的几何秩序

15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发生了一场改变人类认知的革命——文艺复兴,在这场运动中透视法的发明重塑了人们观看世界的角度,在艺术作品中可以显著发现这种变化。在中世纪艺术中,图像遵循一种范式的象征性而非理性的表达。拜占庭风格采用平面化的背景。哥特式艺术虽有了更自然的人物动态,但空间仍停留在符号化的阶段。直到布鲁内莱斯基完成了著名的透视实验,艺术世界才找到真正将三维世界转换为二维平面的科学方法。而达芬奇将透视法推向了极致,在《最后的晚餐》中,达芬奇运用平行透视法,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画面中十二门徒被分为四组三角形单位对称分布在耶稣两侧,耶稣则独坐于画面中心,与后方窗户的光晕构成神圣的符号,使画面的中心最终聚焦于耶稣明亮的额头。这种几何形状的构图是叙事的视觉引导。这种设计能使观众在0.3秒内锁定画面的核心信息,是一种视觉优先级的设计原则,至今在网页的焦点布局中被广泛应用。

(二)巴洛克风格至浪漫主义的动态平衡

从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到19世纪的浪漫主义,油画艺术中的设计性逐渐从几何构成转向平面动态的视觉平衡。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们通过戏剧性的场景构图,以流动的光影与情感化的色彩,构筑出了充满张力的视觉体验,画面中的元素看似处在运动中或者冲突中,却通过精妙的设计维持整体的和谐。这种“创作张力”不仅是美学的突破,也是设计思维转向人性的表达。

(三)现代主义的抽象实验

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运动将油画艺术中的设计性彻底从模仿自然中解脱出来,转变为“设计自然”。艺术家通过结构、重组,构建基础的视觉元素和形式关系,于是一套抽象的语言系统诞生。这种实验不仅是美学上的解放更是人类视觉认知的改变,从“描绘世界”转变为“设计世界”,为视觉传达提供了新的素材。

二、设计性在油画中的功能

(一)叙事效率的优化

油画作为叙事的载体,始终面临着如何将复杂的故事压缩进静态框架里的挑战,艺术家通过视觉语言设计在有限的画幅内构建多层信息,使观众瞬间把握叙事的内核,这种效率并不是简单的信息删减,而是视觉元素的重构。

(二)文化观念的隐喻传递

克里姆特作品中的文化隐喻源于19世纪末维也纳的社会动荡与思想裂变。《吻》是他黄金时期的代表作,画中大量使用金箔和装饰性图案,营造出奢华而神秘的氛围,其笔下的女性形象常被金色华服包裹,看似物化为“欲望符号”,实则暗含权力的颠覆。 他大量借鉴中国漆器、日本浮世绘的平面化构图与装饰技法,将东方艺术中的“留白”转化为金色背景的虚无感,将花鸟图案重构为象征性符号,实际是以异域美学为容器,承载对欧洲现代性危机的反思。东方元素在此成为逃离写实主义桎梏的路径,也是重构艺术神圣性的尝试。

(三)跨媒介的设计语言输出

从历史背景来看,点彩派诞生于19世纪末,光学理论的发展影响了艺术,比如谢弗勒尔的色彩理论。而像素化设计则起源于20世纪的计算机图形学,尤其是位图图像的出现。科学的发展是这两种艺术的起源之一。点彩派通过色点的排列让观众在视觉上混合颜色,而像素化设计则是通过数字屏幕的物理像素显示图像。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分解图像为基本单元,再组合成整体。不过点彩派更注重颜色理论,而像素化设计则涉及分辨率和数字化处理。

三、当代语境下的设计性重构与争议

在现代艺术与商业的交融中,笔触的程式化复制是不可或缺的一环,以电影《至爱梵高》为例,其通过工业化流水线复制梵高的笔触进行标准化的再现,既体现了商业插画对油画的解析与重构,又体现了艺术的原创性与商业化的效率。

在电影制作过程中每位画师都要模仿梵高的短促与旋转化笔触,通过分析笔触的方向和颜料堆积度,形成可复制的参数。原作中随作者情绪波动的笔触被量化为笔触数据,让无数模仿者通过参考数据就可以画出接近原作的细节与情感。程式化复制放大了笔触的表现力,但同时也消解了油画笔触作为“画家身体记忆载体”的本质价值。电影中的笔触仅仅是对表面形式的模仿,缺乏内在情感的支撑。影片中的”星空“流动效果虽然具有视觉冲击力,但剥离了原作中绿色调的五种渐变以及通过笔触方向与颜料厚薄变化形成的空间纵深,而动画仅以平面化的色块模拟这一效果,这种实用化操作让艺术转为消费品,梵高的笔触在此变为大众审美的普通装饰元素。更值得反思的是,影片并没有通过动画的形式表达出梵高的核心思想和艺术内核,其剧本采用线性叙事,与油画动画的身临其境式感受相悖,没有再现梵高创作时的感性世界,只是停留于符号化的偶像创作。

结 语

在油画创作中,理性与感性的平衡张力不仅是技法层面的调和,更是艺术设计性的核心支撑,这种平衡既体现了艺术主题对客观规律与情感思考的投射,也是艺术对社会意识的回应。理性作为视觉秩序的设计者,通过利用规律如黄金分割、透视法等原则构建画面;感性则作为情感的传递者,通过笔触、色彩、节奏的张力传播精神力量。二者的交融使油画“再现真实”的局限突破为“组织真实”的精神载体。在写实油画领域,作者需以理性思维组织结构、创作画面、引导光影,同时又需以感性思维捕捉瞬间神态。这种科学观察加诗意捕捉的模式使作品既含物理真实又含精神真实。

当代油画的设计性本质正是在理性与感性的对抗中和解的精神表达。这种既运动又平衡的状态并不是简单的比例分配,而是以理性支撑感性,最终达到形神兼备的艺术生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