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人工智能赋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日期:07-23
字号:
版面:第T05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从“云端”博物馆到AI诗歌创作,从智能图书馆到虚拟非遗传承,人工智能正深度重构公共文化服务场景。然而,技术在激发文化普惠与创新活力的同时,也面临着数据孤岛、伦理隐忧、适老化不足等现实梗阻。对此,本文将从驱动力、困境、路径三个维度展开破题,以期为新时代人工智能赋能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

内在驱动力:AI如何唤醒文化服务新动能

从技术赋能角度来看,AI为文化服务带来了诸多创新手段和工具。例如,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AI可以通过对文物图像和数据的分析,实现对文物的精准修复和数字化重建,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的保存和展示。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文化内容的创作得以高效化和多样化,智能写作工具能够辅助创作者生成具有创意和吸引力的文化文本,大大提高了创作效率和质量。同时,AI还能实现文化资源的智能管理和分类,通过大数据分析,对海量的文化信息进行梳理和整合,方便用户快速获取所需文化资源,为文化服务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基础。

需求升级则是推动文化服务变革的另一股重要力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大众对于文化服务的品质、个性化和体验感提出了更高要求。人们对文化的消费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单一形式,而是渴望更加丰富多样、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例如,观众不再满足于在电影院观看电影,还希望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亲身体验电影中的奇幻场景,成为故事的一部分。这种需求升级促使文化服务提供者不断探索创新,利用AI技术开发出更多符合大众口味的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如智能互动的文化展览、个性化的文化推荐系统等,以满足人们对文化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技术落地遭遇三重枷锁:AI文化服务的“未竟之题”

在AI试图深度融入文化服务领域的当下,其技术落地之路正被三重枷锁重重阻碍,致使诸多愿景难以顺利实现。

其一,数据之锁。文化服务领域数据来源广泛且复杂多样,涵盖了历史文献、艺术作品、民俗活动等各类信息。这些数据分散在不同机构、地域与平台,整合难度极大。不同文化机构的数据标准和格式不一,难以实现有效兼容与共享,使得AI在获取全面、高质量数据进行训练时面临重重困难。而且,数据的质量参差不齐,存在错误、缺失、重复等问题,若不加以清洗和优化,将严重影响AI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进而影响其在文化服务中的应用效果,阻碍技术落地进程。

其二,伦理之锁。AI在文化服务中的应用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伦理道德问题。例如,在利用AI进行文化创作时,如何界定AI作品的版权归属?当AI模仿人类创作艺术作品,是否会侵犯原作者的风格和创意权益?此外,AI可能会生成与主流价值观相悖或具有争议性的文化内容,对社会舆论和文化氛围产生不良影响。文化服务往往与社会价值观、历史记忆紧密相连,AI的介入必须遵循严格的伦理准则,而目前相关伦理规范和监管机制尚不完善,这使得企业在推动AI文化服务技术落地时顾虑重重,担心引发社会争议和法律风险。

其三,能力之锁。尽管AI技术在不断发展,但在文化服务领域的专业能力仍存在明显短板。文化服务需要深刻理解人类的情感、文化内涵和艺术审美,而AI在这些方面的能力相对有限。例如,AI难以准确把握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情感细腻变化,导致其生成的文化产品缺乏情感共鸣和人文温度。在对文化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和分析时,AI也往往只能停留在表面,无法像专家那样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意义。同时,文化服务行业对AI人才的需求旺盛,但既懂文化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稀缺,这进一步限制了AI文化服务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使其难以在实际场景中广泛落地并发挥应有作用。

这三重枷锁相互交织,构成了AI文化服务技术落地的重重障碍,若无法有效破解,AI在文化服务领域的潜力将难以充分释放,其发展也将始终面临“未竟之题”的困境。

打“组合拳”构建有温度的AI文化服务生态

筑牢基础,建设文化数据中枢是关键一步。建立国家级文化数据平台,打通文物、非遗、演出等各种数据池,消除数据孤岛。同时制定AI文化数据标准,规范采集、标注、共享机制,像浙江“传播大脑”那样,为数据的有效利用和AI模型的精准训练提供保障。

伦理先行,为技术应用划定红线至关重要。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于2023年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版权归属、算法透明、隐私保护等规则,让AI应用在文化领域有章可循。引入公众参与算法监督,仿效欧盟AI法案的做法,确保AI发展符合社会价值和伦理规范。

场景创新要聚焦“人本体验”。在普惠场景中,开发“长者友好模式”,通过语音控制简化操作,如广州图书馆的AI导读员,让老年群体也能便捷享受文化服务;推出方言AI翻译器,如云南的“石榴籽”AI智能体赋能民族文化传承。

能力筑基,培育复合型人才不可或缺。开展文化馆员“数字素养提升工程”,进行AI工具实操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加强政企学合作,共建文化AI实验室,如故宫与腾讯合作文化遗产数字化项目,汇聚各方力量推动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

通过以上“组合拳”,我们有望破除AI文化服务的困境,构建起有温度的生态,让AI为文化服务注入强大动力,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统一,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助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