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数字经济时代的背景下,数字鸿沟现象日益显著,因信息获取不足及知识水平限制而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人群成了数字弱势群体。本文旨在研究数字弱势群体在权利保护方面所面临的问题,揭示数字弱势群体在现实中面临的权利困境。为针对性保护数字弱势群体权益,首先,要完善现有的法律保护框架;其次,政府应切实承担起责任,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最后,强化企业的义务履行。
关键词: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障;数字鸿沟
引 言
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鸿沟”以及“技术索权”等问题衍生而出,相关人群因未能跟上数字化的步伐,成为数字技术边缘化的数字弱势群体。本文着眼于数字时代背景下实质上的不平等,通过剖析数字弱势群体的内涵及特征,以求探讨对数字弱势群体进行保护的理论可行性。针对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护面临的现实难题,提出权利保护策略,旨在为缓解数字化进程中的不平等现象。
一、数字弱势群体内涵及特征
(一)数字弱势群体内涵
“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在不断变化,当下的数字时代便将处于“数字弱势”的群体纳入了“弱势群体”,即“数字弱势群体”。数字弱势群体可细分为“显性弱势群体”与“隐性弱势群体”两种类型。“显性弱势群体”以经济水平状况、学习能力高低等相关因素作为界定标准,主要涵盖传统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如老年人等;“隐性弱势群体”与信息活动中的身份相关,指虽然具备一定的数字信息技能,但因缺乏数字权利保护意识或个人信息被非法获取等原因,导致个人数字权利受到侵害的群体。
(二)数字弱势群体特征
数字弱势群体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三个特征:社会地位边缘化,老年人、儿童、残疾人和经济文化水平较低的社会成员作为数字弱势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数字应用能力欠缺,数字弱势群体面临着数字产品功能所带来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不断升级的挑战;数字权利意识淡薄,此群体难以发现自身权益受损,也缺乏有效的自我维权手段。
二、数字弱势群体权利现实困境
(一)数字信息获取问题
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数字弱势群体的信息获取权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信息获取的不公成为导致数字弱势群体权益失衡的重要原因。造成数字信息获取难的原因在于数字技能的缺乏、文化程度的限制等。
(二)数字信息安全问题
数字弱势群体面临的侵害数据信息行为主要包括假冒他人名义传播信息、不当收集、传播、使用和交易个人数据等。安全问题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侵害隐私,二是信息盗用。隐私监视表现为,数字弱势群体对信息安全的敏感度较低,在无形之中已经处于一种“隐私终结”的状态;信息盗用表现为身份盗用,原因在于数字弱势群体难以识别虚假信息。
(三)数字生活保障问题
数字弱势群体的生活保障面临着严重挑战,其中以医疗保障、金融保障、出行保障、社交保障四个领域尤为突出。在医疗保障领域,以老年人、偏远地区的居民为代表的数字弱势群体,因信息获取不全及操作技能的限制,难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医疗预约挂号工具,数字工具造成看病困难;在金融保障领域,数字弱势群体缺少信用记录或未掌握移动支付手段,在日常消费和金融交易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在出行保障领域,近年来新型的出行方式,进一步加剧了数字弱势群体在出行方面的困难;在社交保障领域,随着即时通信技术的发展,数字弱势群体对诸如视频通话等社交媒体功能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三、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护路径
(一)完善现有法律保障体系
优化民法典中保护数字弱势群体权利的相关规定,加强法律对这类群体信息保护的优先级;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系列法律。这些紧密关联数字弱势群体的法规,既能填补专门法律规范的空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立法的复杂性。
(二)落实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政府责任
政府应当通过政策引导,推动企业与社会组织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尤其是在推出公共服务、技术产品和平台时,需充分考虑到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和技术背景。降低这些群体接触数字技术的门槛;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对社会资源的配置、经营主体的行为进行必要的规范,以避免信息技术及数字资源的分配不公,确保数字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不被忽视或侵犯。
(三)强化企业义务履行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企业在履行数字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方面的责任日益凸显,其意义不言而喻。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逐步迈入数字经济时代,而在这一进程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数字弱势群体所面临的困境。对此,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主体,更是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根据社会责任原则和公平正义理念,企业应当在其商业行为中充分考虑对数字弱势群体的影响,履行相应的义务,以确保此群体的基本权利得到有效保障。应实施数据使用公平原则,对弱势群体采集信息时简化流程并明确用途,禁止过度索权,定期发布数字服务公平性报告,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其在信息时代平等享有服务权。
结 语
在数字化浪潮中,社会的虚实交融特性日益显著,人类正逐步迈入数字化的新生活模式。数字弱势群体的产生与数字社会结构的转型紧密相连。数字弱势群体权利受损的现象,实际上是在数字社会变革和人工智能偏见环境下的制度性结果。为了完善数字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体系,我们应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宋保振.“数字弱势群体”权利及其法治化保障[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0,38(06):53-64.
[2] 宋保振.“数字弱势群体”信息权益保障的法律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93-94.
[3] 王俊秀.数据监控、隐私终结与隐私通货[J].探索与争鸣,2018,(05):3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