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6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江苏经济报

江苏民营经济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路径研究

日期:07-23
字号:
版面:第T02版:理 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新时代应对国内外环境深刻变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是立足当下又谋划深远的系统性变革,是以战略眼光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和前瞻举措,对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一直是全国经济的中流砥柱。在供给侧,民营企业扮演着创新主力军、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桥头堡的角色,是新产业、新动能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孕育地”。在需求侧,民营企业依靠大规模投资、广阔的消费市场和高度开放,对经济增长发挥着“主导拉动”作用。

一、民营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价值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江苏省作为民营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58.2%,民间投资增速领跑全国,民营企业出口额稳占全省半壁江山,在推动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民营经济是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民营经济以其强大的创新活力,成为激活创新动能、突破技术瓶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首先,民营企业是最具创新活力的群体。民营经济是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的重要策源地,其决策链条短、市场反应快、激励机制活,能敏锐捕捉前沿技术趋势,快速集结资源投入创新攻坚。而且民营经济点多面广、梯度丰富,形成了大企业引领、中小微企业协同共进的创新矩阵,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国家科技事业注入澎湃动能。其次,民营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核心力量。民营经济与市场需求血脉相连,其创新活动始终紧扣产业升级痛点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这种“以用为本”的创新导向,有效破解了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难题。

第二,民营经济是市场活力的“晴雨表”。民营经济兴则全局兴,民营经济活则市场活。首先,民营经济的活跃度是市场信心的直接投射。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具活力的微观主体,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扩张步伐和创业热情,深刻反映着市场主体对经济前景的判断和对营商环境的感知。其次,民营经济的韧性与效率是资源配置优化的生动体现。民营企业的生存发展高度依赖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捕捉和对生产要素的高效整合,其运营效率的提升、抗风险能力的增强,直观反映着市场要素流动是否顺畅、竞争机制是否公平有效。最后,民营经济对政策环境的“触感”最为敏锐。“春江水暖鸭先知”,民营经济,特别是广大中小企业,对政策变化感知最为直接和迅速,它们的冷暖变化,是检验改革成效、评估政策得失最灵敏的“反馈器”。

第三,民营经济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联结者”。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全球经贸合作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显著增加。首先,深度融入全球市场,架起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跨海大桥”。民营企业是我国对外贸易的绝对主力,凭借强大的制造能力、灵活的市场策略和快速的反应机制,将“中国制造”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球各个角落,显著提升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其次,高效引聚全球要素,构筑国际资源赋能中国的“高速通道”。一方面,大量民营企业积极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前沿技术,有力推动了国内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另一方面,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国际并购与合作,将全球创新要素、智力资源和优质资本有效引入国内,深度融入本土产业链和创新链,为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最后,深耕“一带一路”,编织互利共赢的“合作纽带”。江苏处在共建“一带一路”交汇点和对外开放最前沿,民营企业积极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和民生项目建设,有效促进了中国与共建国家的经济深度融合与民心相通,彰显了中国经济的开放包容与责任担当。

二、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为激励民营经济在新发展格局中勇担使命,各级政府要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提供更精准、更高效的服务,让各类市场主体敢闯敢干、迸发创新活力。

第一,“优服务”,强化民营经济发展支撑。一是强化政策适配性,以问题为导向,瞄准企业发展中的痛点难点,促进惠企政策从“制定出台”向“落实见效”转变。实施政策制定听证机制,确保民营企业家全程参与政策设计。二是优化政策服务模式,运用数字化手段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基于企业画像智能匹配政策,变被动申报为主动推送。简化兑现流程,整合部门系统,实现微信端一键申报,让企业从“知晓政策”到“享受政策”无缝衔接。

第二,“促融资”,疏通民营经济发展脉络。一是创设民营经济发展专项基金,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基本准则,促进各级财政涉企资金向基金化模式转变,引导社会资本共同扶持初创期中小微民营企业成长。二是改进融资担保机制,健全多层级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信用增级和风险缓释作用。不断创新金融产品,持续优化政策性贷款业务。加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推广力度,实施小微企业精准扶持计划,用好创业担保贷款基金的应急保障功能,筑牢小微企业资金安全防线。三是完善首贷续贷服务机制,建立健全“首贷户”培育体系,筛选重点扶持企业名单,强化银行对接服务,提高首贷资源配置效率,健全风险共担机制。此外,充分运用央行货币政策工具,拓展银行融资渠道。

第三,“强引导”,筑牢民营经济发展根基。一是完善企业家培育机制,在培训内容方面,立足本地企业需求,重点围绕新经济知识、宏观形势研判等薄弱环节开发特色课程。在资源整合方面,推动政校企协同,联合省内外高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共建培训联盟,创新“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干部外派学习计划,选派至民营经济发达地区跟岗锻炼。二是构建企业家激励体系,打造一批标杆示范,精选高成长型专精特新企业负责人,开展典型宣传;建立一套推荐机制,会同人大、政协等部门完善民营企业家政治安排后备人才库;创新一项评价制度,开展营商环境“最佳实践”评选,由企业家担任评审委员。三是培育新生代企业家队伍,由统战部、工商联牵头建立动态人才档案,实施分类培养计划;建设职业经理人信用平台,建立资质认证和信用评价体系,降低企业用人决策成本等。